隋双戈:性安全教育,喊破嗓子,不如撸起袖子

作者:隋双戈 2017-02-06

 近日网间似有“反性侵”教育的争议,在春风性安全教育讲师团中引起讨论。我的朋友、一位精神卫生界的大牛,也转了相关微信文章给我,问我怎么看。

 

 有争论是正常的,性侵预防的相关话题能引发热议,是好事儿。

 

 2005年,我发起性侵预防与遭遇者援助公益项目——“春风计划”时,在中国大陆,这个话题还是相当敏感——回避、否认、压制等行为表现不一而足,性侵发生的普遍性、相关预防与援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足。我当时对中国大陆性侵干预工作的特点描述为:重外伤(躯体创伤),轻内伤(心理创伤);重程序,轻情绪;重症状,轻环境;重应急,轻预防;且各功能单位单兵做战、各自为政。

 

 当时我自费印制的宣传折页想在公共场所发放都是一件难事儿。曾有热心朋友帮我联系了一家规模很大的健身企业,告诉我这家企业的引领潮流之先,且会员中女性比例高,很有可能会赞助或合作“春风计划”公益项目。

 

 当这位朋友带我专程前往该公司总部会见了该公司公关部长,介绍了来意后,这位公关部长说:我们企业的会员都是高尚人士,不会发生这类事情。而且,这方面的宣传资料不适合摆放在我们公司,会影响公司形象。

 

 看着她信心满满、有些高傲地说出这番话的样子,我起身道别。


(2005年“春风计划”制作的宣传折页之一)

 

 性侵的发生,是不分性别、阶层的,也不分时间、地点。每个人的观念、偏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很难通过一次两次的争论改变。争论的结果,尤其是公开争论的结果,往往是非理性地顽固了各自的论点。所以,我当时的选择了“道不同,不与之谋”、“不争论,做实事儿”。

 

 从那时起,我就没再主动寻找资助和参与争论。一个人的时间极为有限,分配到钻研业务、组织队伍、宣传倡导、援助救助的时间都不够用,我不愿再在寻求资助和相关的争论上浪费时间,而是用好已有资源,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儿。于是,我用自己的工资提供项目资金支持,带领志愿者们国境内外学习、线上线下联结、宣导、援助,一干就是十二年。

 

 在众多同道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大陆对性侵预防与遭遇者援助的认知,从民众到政府部门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网上发言,是有风险的。公开的争论中,迥然相异的角度、脑洞大开的创意都会为论题作出贡献,参与、关注的流量,又可转换成普及的成效。但是,人不是完美的,动机、用意的复杂多变,表达、解读的难免分歧,条件反射般的本能防御、盲目悍卫已方观点、恶意攻击对方有关无关、有的没的等等近几年在网络“论战”中生动呈现的现象,也阻碍了探索的脚步。

 

 然而今天,我要在当前良善和包容程度都有待提升环境中,不计毁誉,就这个话题中说点什么,希望能为这个来之不易的春天做点贡献。

 

 在对大众的影响层面,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论点,是吸引注意力、制造影响力的利器。然而,并不是掷地有声、激荡人心的论点都能在实操中起到好的作用。另外,在很多情况下,言论上认同的观点,在行为中又是另一回事。人们这种认知与态度、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的不一致现象,也就是利昂·费斯廷格提出的在社会心理学中常见的“认知失调”。例如对于诚实守信、环境污染、知识产权等问题,政治正确的观点、情绪强烈的呐喊、向往理想状态的心愿落实在个人、组织的具体行为上,是个什么样的着落?扪心自问、左右看看,就能得出结论。在观念中认同、言论上支持良善友爱的人群,为何在行为上相互提防、相互毒害,让一个又一个群体、行业被妖魔化,值得深思。


 

 什么事儿,极端化了,都可能出问题。“单纯的”反性侵教育也是如此。在这个前提下,我赞成不能单纯地进行“反性侵”教育。

 

 详看《"反性侵教育"比“性侵”还可怕》内文,第一感觉是:观点基本正确,靶标基本虚构。纵观全文和文尾微课广告,是一篇比较成功的有着哗众取宠标题的软文。

 

 1、观点基本正确

 

 1)摘录出以下这部分观点,它们中大多数就是当前中国大陆的性侵预防教育中正在实践的,但值得列出供相关组织、讲师、家长关注或思考。

 

 (1) 如果对青少年只讲性伤害,不讲性本身是美好的,便可能培养他们关于性的羞耻感、罪恶感,增加对性的污名,甚至导致未来亲密关系中的障碍。

 

 (2) 让你感到不舒服的触摸,无论摸哪儿,都可能是性侵犯!

 

 (3) 防性侵教育要避免青少年陷入对于身体接触、人际交往的过分敏感、多疑、紧张与焦虑中。

 

 (4) 防性侵,一定要有生命最宝贵的意识。

 

 (5) 女性性侵女性、男性性侵男性、女性性侵男性等情况,同样广泛存在。

 

 (6) 性侵,侵犯的是我们的身体自主权。

 

 (7) 受性侵者不是不想“说不”,而是没有能力拒绝。

 

 2)对文中提到的部分观点的存在异议,举例如下:

 

 (1)文中提到:“不讲受性侵等同于其它部位受侵犯。性侵,侵犯的是我们的身体自主权;对身体其它部位的伤害,侵犯的也是我们的身体自主权;二者性质一样。”

 

 这里偷换了概念。两者都侵犯了身体自主权,但不是一个自主权。性侵侵犯的是性自主权,如果同其它部位的侵犯性质一样,为何单独拿出来量刑?

 

 另外,即使是同一个自主权(内涵、外延相同),只能说明有相同点,还不能说明性质一样,关键在不同点!

 

 (2)文中提到:不要对我说:一节课最多45分钟,没有时间讲以上这些。在我看来,如果没有时间讲以上这些,你根本就不要讲“防性侵”了。因为没有上面这7条的“防性侵”教育,对青少年的伤害可能比受性侵犯还要大!

 

 这句话对讲师们来说,很重要。

 

 “没有上面这7条 的‘防性侵’教育,对青少年的伤害可能比受性侵犯还要大!”这个“伤害”是从哪个角度说的、具体指的是什么?

 

 无论这个类比是否恰当、判断是否成立,都希望此文能成为不断完善性侵预防教育的警钟,同时也希望不要因此束缚了性侵预防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其它关爱孩子的人们。

 

 其实,性侵预防教育、性安全教育、性教育,有各自内涵。原则上,从“性教育”起向下覆盖,教育培训内容包括了下一级的内容才完整(例如性教育应包含性安全教育内容);而下面各级的完整性与是否包含上一级的内容无关。因此,性侵预防教育,讲了性侵预防的内容,是尽了本份。

 

 但是,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只讲预防性侵,往往不够。一是可能达不到预防的目的,例如对低龄、幼儿的教育,需要补充符合他们年龄段的性教育作为基础;二是可能造成认知的误导或极端化,例如加重性的污名,需要客观地认识性、了解科学的性知识、引入健康的性观念;三是性侵预防与人际交往规则与技能、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质、价值观等其它因素密切相关,都需要适时而动、因材施教。所以,当前的性侵预防教育,不是只教“预防性侵”,更包含了与受益人相匹配的指向课程目标的一系列内容。就像买手机,拿到手的绝不止是手机裸机,还有充电线、说明书,更重要的是,还有内置程序与常用软件,以保障买到手机的人可以在需要时便利使用。


 

 (3)性教育、性安全教育是一生议题,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议题,别奢望毕一功于一役。假设一位妈妈给孩子弄吃的,第一顿,旁边有人说:你做的怎么没有重要的那两种营养啊,还不如不给孩子吃;第二顿,又有人说:这饭缺了几种重要元素,吃了有什么用? 第三顿,旁边又有人说:这饭营养过剩,吃了有害。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你会怎么做? 你是让孩子吃这没有全面承载所需营养或重要元素的饭,还是让孩子饿着?为什么?

 

 目的与情境的匹配,很重要。你的选择取决于目的与当时的情境,情境包括当时的资源和限制。例如你对孩子独自出门太不放心,想在出门前嘱咐安全事宜,想到这事儿应该在平时就要教孩子啊,现在说是不是不对? 而且如果自己的嘱咐说得不全面,对孩子的影响会不会反而比孩子受到伤害更严重?

 

 这个逻辑是不是有点可怕:)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监护人、日常教练的家长,以及其它可能会监护孩子的人们,除了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成长以外,别因为觉得自己做的可能不全面而放弃你的职责。永远都可以更好,永远都没有“全面”的那一天。在该做的时候,做你能做的事儿,联结能联结的资源就对了

 

 但作为相关组织和讲师,要求就得高了,如果真心为服务对象的福祉着想、有意打磨匠心之作,至少需要根据组织、项目的愿景、教育目标,尽最大可能组织协调,不断学习、持续改进,联结各方资源,共同实现理想。

 

 2、靶标基本虚构


 

 文中的主要靶标如下:

 

 “不讲性的美好、不讲全身都可能被性侵、不讲应该避免杯弓蛇影、不讲生命第一、不讲所有性别都可能受性侵、不讲应该追求人格全面成长,不讲增能与赋权。”

 

 据我所知,在中国大陆早年家庭或机构的“预防性侵”教育中,上述情况比较常见。

 

 2015年,全国首届性侵预防与应对跨界研讨高峰大会上,来自港、台及大陆的专家学者及一线骨干进行了深入交流和项目展示。我们看到,近些年,随着相关宣传的普及、国际交流的扩大、机构间合作的增加,中国大陆的性安全教育实践中,做得比较好的专业机构的正式课程,已难寻如此全面的缺撼。

 

 由于我未能对现有每家相关机构的相关课程进行核实,不排除在个别组织的相关课程中(尤其是个别跟风上马的项目或课程),在不完全具备相关资质的讲师中较多地出现了靶标提及的问题,这些需要警惕,但这应不是中国当前性侵预防教育的主流。具体情况,以事实为准。

 

 尽管如此,由于各机构的愿景、理念、专业度、资源及受众的差异,在内容覆盖上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也是正常的。例有面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援助,有关注女童的、有服务乡村妇女儿童的等等,形成国内性侵预防及相关教育的拼图全貌。

 

 性侵预防与应对、性安全教育、性教育都是系统工程,需要个人、家庭及多机构、多部门、多界别和全社会的协作,同时也要根据年龄、地区等因素以不同侧重点分层教育。以一堂课解决所有问题、在一节课教会所有知识点的理想可嘉,但效果堪忧。香港同道陈美霞老师带来的“全人教育理念”与方刚老师文中提及的“追求人格全面成长”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之处是有更多接天连地的空间,以后有机会再述。

 

 3、最后,说说文章的标题——《"反性侵教育"比“性侵”还可怕》

 

 我不太喜欢“反性侵教育”这个词。这个“反”字,应是源于英文有着“Anti”前缀的短语。“Anti-”有反对、抵制之意。但译成中文,“反性侵教育” 、“反性侵”都没有“反家暴”这么匹配,总觉得哪儿有点儿不对劲,“反对性暴力”用上这个“反”字也许更合适。

 

 我在2005年发起“春风计划”之初,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用词。当时提出的相关用语是预防性侵犯、援助受害者。


  (上图:2005年春风计划发起时制作的宣传折页)

 

 2005年12月3日,在颜政的策划下,以性侵程度最为轻微的“性骚扰”为介入点,开展了在深圳九大场所同时启动的“123,对性骚扰说不”宣传活动,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新闻频率全程跟踪报道。共投入志愿者230人,在现场以各种形式参与的市民超过十万人。


 

 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需要不断寻求不那么敏感以及尽可能避免触发创伤的文字表达。很快以“性侵预防”替代了“预防性侵犯”或“预防性侵害”,而“受害者”则替换为“遭遇者”。

 

 后来,在理念引领、相关事件及宣传的不断推动下,中国大陆“性侵预防”理念、认同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吕燕青的启发下,春风计划将性侵预防相关培训名称扩展为“性安全教育”。打造了受到广泛欢迎的新项目:“春风快乐成长计划”——性安全教育进课堂、性安全教育进社区等。

 

 性侵预防——性安全教育——性教育,脉络与内涵、外延应已清晰。站在时间维度,可以看到,从视“性”如洪水猛兽到“性教育”遍地开花,民众的观念是一点一点转变的;从性侵预防到性安全教育,相关的普及是一步一步拓展的。

 

 最终,性安全教育是否会发展为性教育?

 

 这是一个伪命题。性安全教育是性教育与安全教育的交集,本身也是性教育的一部分。名称不同,是因为重点不同。以春风当初的性侵预防培训(《保护自己远离伤害》、《安全分手密笈》、《恋爱宝典》)或现在的“春风快乐成长计划”——性安全教育进课堂、进社区的课程为例,课程内容都不可能是“单纯的”反性侵。

 

 虽然春风近年根据不同年龄段受众的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常见问题研发了有针对性的教案,但最终呈现的,必定是一场生动活泼的性教育、一堂润物无声的成长课的整体效果。

 

  (编辑:Stronger 校对:Kitty)

来源:春风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