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发展史|第三辑

作者:影帝是个美男子 2019-02-02

 

文字|隋芳林

这是我写过最有趣的历史论文

本期讨论主题:

二十世纪中期至今的发展

&

文化环境变迁的总结

 

二十世纪中期至今

Mid-20th till now

 

        20世纪中期,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对于大脑的运作模式有了前所未有的认知与了解。

 

        例如,他们了解到,化学物质和电流组成了大脑的活动,大脑的不同部分负责不同的行为,并且对这些成分进行修改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和感知。秉持着这样的认知,电休克疗法和前脑叶白质切除术(部分脑神经切除术)被视作有治愈希望的治疗方法,或者至少可以抑制抑郁的情绪。

 

        进入现代,对抑郁的认识主要来自精神分析理论和精神生物学。弗洛伊德说忧郁是一种哀痛的形式,因失去原欲、食欲或性欲的感觉而生成,失去欲望的人会倾向于忧郁(现今学界认为是抑郁导致人们感到麻木而失去欲望)。

 

pinterestup主担保这的确是direct quote

 

       1895年,现代精神病学的创始人-德国精神病学家埃米尔克雷佩林(Emil Kraepelin)成为将抑郁症和精神分裂区分开的第一人,正式将忧郁基于不同程度的严重性分为三种类型,从最轻微的精神的怠惰,到最严重的症状,包括梦境般的妄想和幻觉,为精神健康领域的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他分析抑郁症的成因主要基于生物和遗传学因素,外部环境的刺激占一小部分,提出忧郁需要医疗和药理干预。

 

        这两种主流的观点,奠定了抑郁症研究的基础,将对此精神障碍的认知纳入科学的轨道至今。

 

        第一个专业的抗抑郁症药物异烟肼诞生于1952年,一群肺结核病人试服刚合成的异烟肼药物治疗肺病,却发现令他们莫名地狂喜起来,于是歪打正着被用在抑郁症上,后因出现肝损害等众多副作用而被停用。最著名的百忧解1988年问世,它是第一个被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抗郁剂,此后的左洛复、赛乐特、喜普妙等类似药物相继问世,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随着科技愈见发达,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更多元化、更能普及到大众。一系列生命的离去和周围亲近之人陷入抑郁的各种情况也让抑郁症一度步入大众的视线。但对网络上洪流般涌来的信息若是不经筛选就浏览并对此下定义,可能会导致很大的误解甚至是惧怕,与一些曾经中世纪的观念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除了很多对抑郁症的误解言论在网上流传甚广,网络也呈现出了很多抑郁症患者心底最灰暗最真实的样子。就像一个患者朋友曾说的,许多家长认为抑郁的孩子有网瘾,并认为在不稳定的情绪下与网友聊天是十分危险的行为。但不妨想想,如果不是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获取足够的支持,怎么会沉浸在网络之中无法自拔呢?

 

        网络于不少抑郁症患者而言是最后也是唯一的可以安全地蜷缩栖息之地,因为网上看客互相之间不认识、此前此后大概也不会有什么交集,可以放心的把心底的一切彻底释放出来;而网上患者们的聚集地,被一些不大了解相关情况的人们看到的话,大抵是会吓到他们的——充斥着绝望的话语、自伤的行为,甚至是寻死相关消息的网页,很容易让对抑郁症完全没有了解的人产生极为负面的印象,从而加深人们对抑郁症的污名化。

 

        其实抑郁症并不可怕,它的病因可能也很简单,就是最开始情绪的小小波动,但是很可能却不被理解。站在患者的角度上来说,家人朋友一开始的不在乎、不重视、不理解,会让患者产生病耻感、难于面对自己的病症,因为会害怕身边其他的人们也是一样的态度。

 

        当出现抑郁情绪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希望去求助于身边的人,去寻求支持和陪伴。而家人朋友如果只是单纯地说想开点,甚至指责或是否定所谓负面情绪的话,如同是把正处于抑郁情绪中的人推向一个孤独的处境中,让他更加深地陷入泥沼之中。这也表现出了人际关系与所处环境对抑郁症的较大影响。

 

        现今,学界广泛认可抑郁症可能是由于环境刺激、消极思维模式、遗传和脑内化学物质失衡等因素造成,有较多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缓解抑郁情绪的方法,患者主要通过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来改善。

 

        其中,短期而言两种治疗方法改善病情效果相近,长期效果较为不同:若只进行药物治疗,将来的复发率会较高,而进行心理治疗的复发率会低得多相对而言两者结合效果最好

 

        即便抑郁症的病因仍并不明确,也没有能确保完全治愈的灵丹妙药,但很多患者已从越来越完善的研究和社会的重视与关心下获益,慢慢好转起来。对抑郁症的病因研究,以及治疗方法的完善与进步,还是科学界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社会的正确认知与日趋重视,也将为抑郁的预防和患者的好转提供更良好的环境。

 

        精神健康领域的发展仍面对许多挑战,但这条不可预见的未来道路,仍闪烁着希望的微光。除了发展先进的科技医疗来更好的治疗抑郁症,处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洪流中,大众逐渐能够更加重视精神健康,慢慢正视、了解抑郁症,关爱抑郁症患者。

 

 

总结

Conclusion

 

        纵观历史,社会每一阶段的文化环境、思想观念与科学发展趋势都极大影响了社会如何审视和对待抑郁症。

 

        随着社会、思想、科学与文化的进步,人们逐渐对抑郁有了从超自然解释到科学探索的更深层次的认知,能够慢慢更加理性又不缺乏关怀的去看待这个问题。

 

        平衡体液的理论发展成了平衡神经递质的研究,斯多葛学派的正确认知观念孕育了现代的认知行为治疗。有些时候,科学不能解释一切:在人类繁杂难测的情绪里,有时,宗教、各种神秘仪式——看似是百年前的医治说辞,或者只是一个可以表达、宣泄情绪的小小爱好,比现在最先进的药物和最经验丰富的咨询师都能给予自身更大的精神力量。更多的时候,其实需要的只是简简单单的身边人的理解、陪伴,及时的治疗与保持信念。

 

        的确,世上还没有能够保证治愈抑郁的灵丹妙药,所以不管尝试什么方法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禁令人感觉有些沮丧。但这其实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被告知只有一种方法能够处理自己的抑郁,在尝试后却无果——这才真的令人忧郁。与其吊死在一棵树上,还不如尝试多种多样的方法,去拥抱自己尝试各种方法的自由。

 

        千年来跌宕起伏的对于抑郁症的认知成为了我们洞见人类生存状况的媒介。人类对于抑郁的理解来回波动— 并非稳定,也从未是绝对的。人类在进步,文化环境在变迁,社会对于抑郁症的理解也将愈加深入。

 

        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路还很长。

 

 

 

 

从古至今对抑郁症的探索与斗争,

也见证了社会、思想、科学、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你对这一辑的抑郁症的发展史有什么看法呢?

在下方留言与我们互动吧~

 


感谢:白栀与Y同学的个人分享

 

参考资料:

 

1. 黄薇,《时代的隐疾 抑郁症斗争史》,2016,人民网-国家人文历史

2. Brett and Kate McKay, Leashing the Black Dog: The History of Depression, 2015, The Art of Manliness

3.  Jeffery Orr, The History of Mental Illness, Youtube

4. 安德鲁.所罗门,走出抑郁,重庆出版社,2010-8

 

界世的你当不

只作你的蝴蝶结

 

 

屹耳的蝴蝶结

 

来源:春风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