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草白 2012-02-14
最近一名妇女基于临床诊断的抑郁症而获得的病休救济金被终止,而原因就是她把几张自己在生日聚会上和在海滩旅行的照片贴在了她脸书(Facebook)的页面上,更要命的是,在这些照片上,这名女士笑容满面,十分享受。这是对她医疗状况的合理的评估吗?恐怕不是——那些患有临床抑郁症的患者可以有一段时间真正的喜悦或是情绪高涨,甚至当下悲伤的人也可以在照相机前强颜欢笑。
但是抛开网络照片是否可以成为医疗诊断的充分根据这一问题不说,这里有个更大的问题:一个人在网络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否与他们在现实当中的人格匹配呢?鉴于大部分的年轻人——加之数目在不断增长的较年长的成年人——都在网络上多少有些社交行为,了解数字世界是否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与某人在现实生活当中相遇之前,我们会在网络上认识对方,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依照我自己的经验,那些我认识的网友,当我最终得以在某次会议或亲身的会面中与他们相处时,一般都显得非常容易辨识。但也许我只是个特例而已。
研究者Max Weisbuch, Zorana Ivcevic, 和Nalini Ambady 要求37名大学生志愿者去与另一个人见面,并互相提问以试着了解对方。这一简短的会面将会被录像,同时,不为这些志愿者所了解的,他们所见的人并不是真的研究参与者,而是6个经过特别训练的研究助理中的一个,其目的在于保证每一个志愿者都受到了同等的对待。
见面结束不久,研究人员就获得了容许下载每一个志愿者的脸书的页面。接着,与这些志愿者见面的研究助理对他们的好感度进行打分,同时来自另一所大学的3名大学生研究助理会对视频中志愿者的行为举止进行打分,其标准是能显示志愿者在交谈中的非言语表达能力的线索,以及言辞的开放度--他们愿意透露个人信息的程度。而另一组来自其他大学的10名大学生会根据志愿者的脸书页面对他们的好感度,表达能力,以及页面所显示的个人信息的多少进行打分。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志愿者在现实生活与在网络中的行为的相关性非常高。“好感度”的相关性适中(r=.33),开放度也差不多(r=.34),非言语表达能力与网络表达能力也具有相关性(r=.41),但是这种相关性并非完全准确。尽管网络表达能力与网络好感度之间的相关性非常高(r=.61),但是在网络表达能力与现实生活当中的好感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这样看来——在一定程度上——脸书页面确实可说明这个人在现实生活当中是怎样一个人。研究人员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研究并不能向我们解释这些学生即兴的网络行为。一张脸书的页面或许已经被精心制作了几个小时,但像其他的网上交际如推特发帖(tweets)和状态更新更多的则是一时的突发奇想。这些行为是否与现实当中的自发性相关,这还不太清楚。(原文 What your Facebook page says about who you "really" are,发表在每日认知)
编辑:Ava
来源:译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