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我的治疗师

作者:陈珏 2008-09-12

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我的治疗师

——读《叔本华的治疗》有感

陈珏

 

曾奇峰老师一开始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感觉,只到我看完一遍这本书时,震撼了!再看第二遍时毫不犹豫地在扉页上写下: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我的治疗师!

 

书中以文学的语言文字惊人地刻画了死亡、性欲、心理冲突与自我成长等等心理细节,其中也包含了哲学家叔本华的故事。在情节与内涵上,它绝对是一本有趣、给人深刻启发的文学作品,它同时也是作者亚隆的心理传记与团体心理治疗的故事。作者化身为小说里的朱利斯,六十五岁的他是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常在垂死病人的耳边说些安慰的话。但是,当他突然知道自己得了黑色素瘤,只剩下一年可以活,他要如何面对呢?这一段精彩内心世界的描述把人带到了一个对生命探索的思考当中。

 

尼采的一段话:“把“过去如何”改变成“我将如何”,只有这件事才会被我称为救赎。”使朱利斯领悟到:必须要继续选择自己的生命。他要以往常的生活方式来运用最后的一年,他喜欢当心理治疗师、与他人连结、帮助他人在生活中有所收获。他决定一方面继续手边的心理治疗团体,一方面拜访以前的病人——朱利斯选择去拜访菲利浦,因为菲利浦是当初治疗失败的标准案例。菲利浦是一位对性欲有强迫性需求的男人,对自我非常疏离,没有幽默感,非常自负、傲慢,只喜欢在肌肤之间游戏人间。朱利斯治疗了他三年,结果宣告失败!二十二年过去,菲利浦现在居然也变成了心理治疗师。

 

是谁治愈了菲利浦?原来是两百年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治愈了菲利浦的性上瘾症,叔本华也是受性欲所苦的人,叔本华疗愈自己的方法,自然变成是菲利浦的药方:这药方就是彻底明白性欲的本质,然后切断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过一种拒绝温暖而严格禁欲的生活。于是,菲利浦变成了一位没有同理心、不关心人,只是满嘴哲学经典的心理治疗师——这是朱利斯所不能接受的。朱利叶斯认为,合格的心理治疗师是必须与病人建立连结、关心病人的生活、体会病人的感受,并不是丢几句冰冷冷的哲学字句就可以治疗病人。

 

朱利叶斯希望能够改变菲利浦,所以要求他来参加治疗团体,朱利叶斯也同意在团体结束之后,以自己的权威身分来督导菲利浦执业。这个治疗团体的成员有:遭遇婚姻难题的小儿科医师、哀叹年华老去的美丽女律师、成天跟人打架的水电工、无法表达情绪的经理人、缺乏自信的图书馆员、对前夫和情人满怀愤恨的文学教授(潘蜜,她后来加入)。当然还包括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年的治疗师朱利叶斯,以及冷酷依旧、不与人目光接触的菲利浦。在十二次的治疗团体聚会里,出现了好几件冲突而棘手的场面。

 

第一个冲突点是,在第一次聚会,菲利浦的妙语如珠就吸引了其它团体成员的目光,朱利叶斯感觉自己的领导地位被威胁。第二个冲突点是,菲利浦在第二次聚会,率先透露朱利叶斯得了癌症,只剩一年寿命,朱利叶斯感觉自己不被尊重。后来还有几次成员之间零星的口角,然而最大的冲突点,是出现在潘蜜后来才加入的第五次聚会,原来潘蜜就是菲利浦年轻时曾经玩弄过、又抛弃的女人,这颗震撼弹几乎使得这个——朱利叶斯努力维持的——治疗团体四分五裂。

 

面对这些事件,朱利叶斯要如何处理,如何运用专业能力去排解呢?朱利斯如何让潘蜜宽恕菲利浦,又如何让菲利浦走出叔本华的限制,让菲利浦变成一位爱人、关心人的心理治疗师?这些难题,正是这本小说的绝妙精采的地方。

 

这本小说想要传达的观点之一是:心理治疗的本质是人际关系,经典的哲学话语虽然历久不衰,可是如果要疗愈一个人,我们最后还是需要回到自己所处的当下——正如同小说在313页的那句:“叔本华曾经治愈了你菲利浦,但是,你现在需要跳脱叔本华的疗愈才行!”    

 

● 为什么选择叔本华来进行对话?

 

这本小说采取一虚一实两条线来铺呈,一条实线是主角朱利斯所带领的治疗团体的十二场团体聚会过程,一天虚线是介绍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成长经历,而这两线的交会点是菲利浦这个人,菲利浦说:“认识叔本华就是认识我,叔本华是我的治疗师,为我提供无价的帮助,我已经把他内化了!”——叔本华(1788 - 1860)的学说,治愈了菲利浦的性上瘾症(性强迫症)。在这里「性欲」是作为这本小说的核心议题,而叔本华是历史上把「性」抬高到哲学层次的第一人,弗洛伊德以性本能为主的精神分析学也是源于叔本华,所以叔本华的个人特质、成长历程与哲学取向,自然变成是绝佳的引述对象——可以这样说,《叔本华的治疗》的出发点,实际上就是亚隆对叔本华的心理治疗,替叔本华寻找他生命困境的出路。

 

● 为什么选择以团体治疗作为治疗形式?

 

在亚隆看来,菲利浦与叔本华最严重的生命困境,并不是性欲旺盛这件事,相反的,亚隆肯定叔本华正确地看出性欲的本质:普遍存在的性,最深的层面其实是行动的核心,并且渗入人类的互动里,这个力量是不会停止的。例如在这本小说里,团体成员最秘密的“自我坦露”都是关于性驱使而难以启齿的经验,但是这是正常的,人们必须给自己时间来缓和与控制性欲的力量。

 

造成菲利浦与叔本华生命困境的,其实是他们选择用一套避世、恨世与压抑自我的哲学来摆脱性欲,结果是他们养成了孤僻、冷酷、疏离与不屑与人建立关系的人格特质。治疗师朱利叶斯(亚隆的化身)想要解决的不是性欲本身,而是想要让菲利浦能够重新爱人、学习关心别人、向人们吐露情感、也从人们身上得到回馈——显然,团体治疗是让菲利浦重回人群的有效手段,可以制造菲利浦与成员互动的机会,让菲利浦重新思考:是否应该跳脱叔本华的圈限。

 

● 小说里,亚隆对于佛教禅修与哲学(临床哲学)的看法

 

说到这里,实在很佩服亚隆,因为他用叔本华再度把小说里的佛教禅修与哲学两者给巧妙地连结了。叔本华对于东方禅修抱持着正面的看法,认为它所强调的去除杂念、看透幻象与放下执着以脱离痛苦,都是很好的方法,而亚隆也把亲身参加佛教内观修行的经验给放入小说里,而另一方面,菲利浦从事哲学谘商的起点也是来自于叔本华。在小说里,亚隆又是如何看待佛教禅修与哲学谘商的呢?

 

叔本华希望藉由禅修,来养成对于外在事物的无动于衷,菲利浦也要自己学习叔本华那样放弃执着,但是,亚隆却以潘蜜的自我诘问来表达:“(在禅修的教场里)看到放弃、牺牲、限制与顺从,不论生命发生什么事,都是这种态度吗?难道生活真的如此痛苦,要为了平静而牺牲生活里的喜悦、拓展、热情、及时行乐?”亚隆并不反对佛教禅修以及哲学谘商,但是,亚隆认为并非是人生的所有阶段都适合禅修,同样地,也并非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适合用哲学谘商来解决,往往在关键的时刻,人生与外界的互动以及心理与实际人际关系的交流,才是开启问题的钥匙。

 

● 小说里,亚隆对于团体治疗的心理疗愈效果的阐述

 

我们知道,亚隆是美国团体治疗的当代权威,这本小说放入了很多团体治疗的理论与实务技巧,最难得的是,原本以为苦涩难懂的东西,读起来却是如此轻松享受。亚隆描写进入治疗团体的成员们,心里常常会带着既定的目标,例如要睡得更好、不再做恶梦、克服畏惧症,他们在几个月之内,又形成了更深远的不同目标,比如学会如何爱人、重新获得人生热情、克服寂寞、发占自我价值感——这就是团体治疗的历程,也是菲利浦在朱利斯死后终于学习到的。

 

亚隆在小说里,想要进一步表达:治疗团体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成员尽可能了解自己如何在团体中与别人建立关系,成员需要时间来发展自己的稳定性与彼此的信任感。我们可以假定,成员会在团体中表现出社交生活所容易产生的问题行为,在团体治疗的效果下,他们会把团体关系的成功经验应用到外界的关系,进而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如果把这本小说看得更仔细,亚隆还教大家不少技巧,包括如何引导成员纵横交错的“自我暴露”,教导成员如何追踪自己当下的情绪,如何化解团体成员之间的冲突场面,以及最后,如何让团体逐渐滋生疗愈的氛围。

 

《叔本华的治疗》是难得一见的心理小说,包括一位哲学大师的思想历程,八个现代人的生命故事,以及你我可能遭遇的难题。这本书的价值,正如同曾奇峰老师在序中所说:“背负着进化的伤痛,两面夹击之下,做一个人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编辑:Stronger)

(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春风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