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隋双戈、黄晓鹏、王孟成、周丽娟、崔汉卿、陈云飞、王川 2013-04-30
[摘要]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事故等重大应激事件,在心理支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团体心理干预是可以在救援中广泛应用于大批量心理急救、心理康复、心理社会援助的有效途径。“简快重建法”,帮助团体成员迅速厘清当前问题,重新发现或获得支持资源,运用已有的或习得的较好应对方式,制定改善计划,恢复控制感,走上快速重建之路。本模式操作简单,非专业人员也可快速掌握;用时少、容量大;过程安全、适应面广,在灾后各阶段均可使用。
应激是机体对强烈的或长期的内外刺激因素的身心反应。应激事件是指引发应激的刺激源。应激事件发生后,常见的精神病理反应包括: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广泛性焦虑、物质滥用、躯体化症状,不同类型的创伤经历可能会引起惊恐、哀丧、生活方式崩溃等综合症状[1]。重大的自然灾害、事故、严重的生活事件、人际冲突等伴随着人类发展史,从未停息过对人类的巨大影响,除了生命、经济的损失,精神卫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重大灾难等应激事件后的心理干预工作也成为越来越急迫的需要。但由于灾难影响人数巨大,灾难救援中传统的个体咨询或治疗的模式远远适应不了灾区需要,团体干预模式应运而生,并逐渐兴起。
一、简快重建法的来历
团体干预是可以广泛用于灾难救援等各类重大应激事件心理急救、心理康复、心理社会援助的有效途径,尤其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但相关方法,仍在不断进步中。
2004年,隋双戈博士接受了联合国与中国政府合办的灾后心理社会援助项目培训,学习了心理应激的现代干预理念和包括紧急事件应激晤谈(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 ,CISD)在内的实用技术,开始了重大应激事件后团体心理干预的实践与探索。CISD是一种有组织的处理应激反应的办法,目标为预备救援人员处理工作相关应激和协助处理救援人员对非同寻常的应激事件的不良反应 [2],提出后深受救援人员欢迎。自Mitchell于1983年提出CISD以后,多种模式的灾后团体心理咨询范式不断发展、广泛应用。但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早年的模式存在诸多问题,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3]。
在512汶川大地震的灾后救援中,由于灾区的心理干预需求十分巨大,团体干预的开展十分普遍,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这场规模空前的灾后心理救援中,大部分前往灾区进行心理援助的人员(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人员)未接受过灾难心理社会援助的专业训练。由于专业、经验所限,大部分灾后团体干预在干预程度的深浅、效果持续时间的长短、能否增强参与者自我恢复能力、是否产生二次创伤等方面未能尽如人意。特别需要便于一般心理援助人员或当地骨干掌握的结构化、易操作、安全有效的团体干预模式投入到大规模的初级心理援助和筛选转介中。
2008年5月,隋双戈博士团队借鉴国内外灾后团体干预的成功典范,在多年重大应激事件心理社会干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整合出“简快重建法”应激事件团体干预模式,回避了前人范式弱点(如每次咨询人数较少、团体周期长与紧急、混乱、流动性大的环境难匹配,以及急性期情绪处理的争议等),提高了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并有可一次完成、团体人数上限高等优势,在灾后不同阶段使用均可提供安全可靠的帮助。“简”,简单易学,便于操作;“快”,干预省时,产出迅速。该模式旨在帮助团体成员迅速厘清当前问题或症状,重新发现或获得支持资源,运用已有的或习得的较好应对方式,制定改善计划,恢复对生活的控制感,走上快速重建之路。
2008年6月,隋双戈博士在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举办的抗震救灾心理援助研讨会上专题介绍了“简快重建法”,获得好评。2009年以来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多年来,“简快重建法”在512震灾、茂名水灾等自然灾害,国内多地重大事故、重大人际冲突事件,以及多家企业、学校自杀事件等重大应激事件后的相关人群心理干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先后在四川、广东、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等地的心理专业人员中不断传播。
二、简快重建法基本内容
(一)概要
目标:减少混乱,看到资源,获得支持,促进重建。
流程:呈现问题,健康教育,应对探讨,总结提升。
时长: 90分钟左右。
团体人数:推荐8-60人之间。
协同带领者:有条件时,每10人左右配一名学习过“简快重建法”的协同带领者,可达最佳效果。
(二)具体做法如下:
1、 呈现问题
(该节是后面工作的基础,问题呈现是否充分,暴露程度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团体成效和当事人感受。)
目的:呈现当前最困扰成员的问题或症状。
内容:灾后幸存者的问题或症状随着年龄阶段和性别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既可能涉及认知、情绪、行为,也有可能与人格特质、应对方式有关;可能是生理现象,也可能有病理反应;可能是共性现象,也可能是个体差异。领导者应在事前对此年龄段人群和此类问题有充分地了解,可先行适当自我暴露,即做示范,又定基调。以言语、非言语信息鼓励成员发言,并帮助澄清问题。
求证:有成员提出遇到的问题或存在的症状后,向全体成员求证,“大家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了解存在这种情况的大致比例。确定该情况的普遍程度,不仅有利于筛选后面几节要处理的重点内容,还有利于成员对具体问题或症状普遍性的认知。
注意事项:本节内容为客观陈述,须避免情绪卷入。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发言成员的个人感受。留意成员发言的走向,避免负性场景的展开,尤其是有较强冲击力的负性场景(如看到惨烈场面、闪回的具体内容等),发现苗头应当即柔性阻断,巧妙转移。
2、健康教育
目的:使成员了解所存在的问题(症状)是人类经历如此灾难后的正常反应,并了解其规律。
内容:人类面临灾难危机可能出现的反应,其发展、转归的规律。哪些是正常范围内的,哪些是病理性的。讲述内容应包括常见表现,正常与病理性反应的区别,急性应激障碍(ASD)、PTSD、广泛性焦虑、适应障碍等。
求证:在讲解过程中,结合上节成员提出的各种情况,与成员互动、求证,使其确认他们大多数“问题”或“症状”是对非常事件的正常反应,并对发展变化所有把握。
注意事项:应以通俗易懂的言语和生动的形式表达专业知识。如讲解涉及前面成员提出过的问题,表述以不伤害发言成员为基本原则。
3、应对探讨
目的:1)帮助成员进行梳理、联接资源(社会支持网络、个人支持等),了解积极应对方式,看到更多路径;2)为成员提供更多支持资源,使成员了解更多信息、途径、应对方式;3)制定改善计划。
内容:团体帮助成员、成员启发团体,以自助互助相结合的方式,向成员们寻求解决思路或办法。
如果有未能充分解决或未能提及的重要问题,可由带领者提供支持。如提供支持资源信息、提供某具体问题解决的示范、培训具体技能等。
在团体中,就有共性的问题讨论制定改善计划。然后请成员制订自己的近、中期改善计划,近期计划以可行为前提,促成第一步改善行动为目的,可将一个较大、较难的目标细分为多个易于实现、可见成效的小目标。对于个案问题,可在自行制定改善计划的基础上,获得现场帮助或结束后进行个别咨询。
求证:对有共性的资源、应对方式等进行求证。如对某一具体问题,有新的解决途径被提出后,向成员们求证他们觉得如何,如得到一定数量的认可,就算是一个成功的途径,可以继续探索如何具体实施;如果大多数人不认可,可以解释一些途径可能只适合包括提出人在内的部分人,也算是好途径,再请大家想想可以如何改进的或有什么更好的途径。在提供支持的过程中,注意成员的反馈,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和他们的评价。根据他们的反应做出改进、补充或替代,促进成员的接纳、掌握,以保障践行和显效。
注意事项:鼓励创新与探索,让成员理解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营造宽容的探讨气氛。如果有成员表示想不出有什么资源、如何处理当前困境,可提醒他探索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他是如何成功地走到现在的?及时发现和赞扬“闪光点”,从中寻找成功的经验、有用的模式和其它可能的资源。相关资源的准确性、有效性是领导者决定是否提供的基本前提。
4、总结提升
目的:总结提炼本次活动成果,鼓足信心改善现状,坚定走向美好明天。
内容:本节回顾本次团体活动的历程,总结收获、感悟,帮助成员看到资源,看到更多途径、方法,看到互助小组作用,看到改善的希望。
求证:根据团体人数的多少,决定邀请个别或全体成员分享收获或感悟。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倾听中以适当的语法给予补充完善和提升意义,让发言者或群体感到是自己总结出来的,以期更好地内化效果,增强内驱力,促进自动执行。
注意事项:干预结束时留下科普宣传资料和联系方式,对前期评估和活动中发现的有特别需要的成员提供进一步的个别咨询或转介服务。
三、如何让干预更有效
(一)有备而来是成功之母
在正式进入干预之前,需与管理者做好沟通,获得工作同意和支持。对方的需求比我们的关切更重要。
利用多种渠道(正式/非正式,新闻媒体、当地管理人员、老师、学生、群众、前期进入人员等)尽最大可能了解灾情、目标人群状况和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具体内容如下:
1、基本情况:应了解应激影响、目前状况、当地可为受影响人员提供帮助的资源、当地文化习俗。
2、前期心理援助介入情况,相关经验、教训。
3、心理评估:如有可能,应事先进行心理评估,了解群体情况, 同时进行筛选工作。
4、制定/调整方案:根据了解的情况制定工作方案或调整原有方案。
1)入组标准:无论是否表现出可见的反应,均可参与。在需求人数过多、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评估有精神卫生服务需要的可优先组团。
2)排除标准:有严重精神卫生问题的可在个别咨询/评估后决定是否加入团体,有冲动行为(自杀、自伤、伤人)、较重惊恐反应者不宜加入。
3)分组:人数过多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分组,有建制的以建制为基础;混编的以年级或年龄划段,受灾情况相似的、反应严重程度不一的在同一团体较好(针对灾后严重反应的特别咨询或治疗团体除外)。超过10人的团体,有条件时可划分团体内小组,由协同带领。
5、导入、热身的准备
1)目的:建立联结,形成团体,营造安全开放的团体氛围。
2)内容:首先请成员信任或熟悉的人(如老师、管理者、前期志愿者等)介绍或陪同进入。说明身份、来意,表达同理心;介绍协同带领者。如有需要,发展义工助手,迅速形成支持团队;介绍工作内容和游戏规则(尤其是保密原则)。进行十分钟左右的热身游戏。
通过组内的自我介绍和提问,简要了解组员的基本情况,至少包括姓名、身份、岗位、在事件中的角色、与遇难者关系等(特定环境下还需关注民族、宗教信仰等)。
开场的共情表达和稍后的气氛感染与带动关系到成员接受与参与的程度,需认真准备与演练。同时,以平等姿态开始工作较好,避免以专家身份自居,避免怜悯等会使成员产生被俯视感受的态度。
(二)疗效因子
“简快重建法”在减轻身心症状、恢复社会功能方面具有较好效果,Yalom归纳了11个团体干预的疗效因子,包括希望重塑、普遍性、传递信息、利他主义、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宣泄等,它们相辅相成,每个因子的重要性在不同的团体中或同一团体不同成员中有所不同[4]。“简快重建法”突出了普遍性、传递信息、希望重塑、人际学习、利他主义等因子,回避了宣泄因子中的情绪部分(避免增加不必要的痛苦负担,最大可能地避免二次创伤)。此外,创伤治疗中的诸多稳定化因子、未来模板,催眠治疗中的诸多治疗因子等多理论背景下,都能找到或者补充相关疗效因子。
(三)其它因素
成员参与是否自愿,团队领导者素质如何也影响着团体的效果。简快重建法的团体领导者既可是专业人员,也可是没有专业背景的学校、社区(包括村镇)骨干或其它志愿者,不同背景的领导者一样可完成侧重有所不同的团体过程。但好的团体领导者常常具有一些共性的个人特质,如对自己或他人抱有更积极的态度,认为每个人都有具有个人价值和自身能力[5],拥有自爱自信、敏锐的自我察觉、信任小组过程的功能、幽默感等[6]。同时,虽然简快重建法的设计重视成员之间的互助,加之结构化的步骤都便于不同背景的领导者完成这一进程,但之前相关知识的了解、心理咨询的经验和带领团队的经验都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如果团体带领者在应激干预方面有一定的经验,还可在各节中加入自己熟悉并与情景、目的相匹配的技术。
在重大应激事件心理援助的大潮涌动中,担负重任的终将是当地骨干。对于偏远灾区群众及不主动求助的创伤者,最有帮助的工作是对来自受影响社区的精神卫生工作者提供训练和支持[1]。简快重建法团体干预,不仅为参与者提供示范和练习自助互助方法的机会,也可使当地各种背景的心理援助骨干利用这一简便模式,在救援中长期、广泛地开展初级心理援助和筛选转介工作。
[参考文献]
[1] Austin L S,Godleski L S.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survivors of disaster[J]. Psychiatr.Clin.North Am. 1999.22 (4):897-910
[2] Mitchell J T, Bray G P. Emergency services stress: guidelines for preserving the health and careers of emergency services personnel[M]. Englewood Cliffs, NJ: Brady/Prentice Hall. 1990.
[3] Bryan E,Bledsoe, DO, EMT-P.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CISM): Benefit or risk for emergency services? [J]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2003.Vol.7(2):273-279
[4] Irvin D. Yalom著.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M]. 李鸣等译.第4版. 北京: 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5.
[5] Jackson M., Thompson C. L.. Effective Counselor: Characteristics and Attitudes[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71. 18:249-254
[6] 林孟平. 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隋双戈、黄晓鹏、王孟成、周丽娟、崔汉卿、陈云飞、王川
【相关链接】 “简快重建法”,十年磨一剑
【专题推荐】 震灾心理援助专辑
来源:春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