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诸苦,只因“放不下”,你放不放?

作者:原创: 隋双戈 压力管理顾问 2018-06-15





能否松绑自己?

前几天,有一位同道问我:“隋博,你觉得林昆辉的团体活动靠谱吗?”

我不知道。没接触过,给不出我自己的答案。而且,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谱,对方的同我的是不是一个,我也没谱。

这个周末,原计划参加为期三天的“全国心理危机干预大会暨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大会”,但因多方因素无法成行,空了出来。于是答应了去林昆辉老师的“大观PLAY团体”自我突破与人际舒压训练营的邀请,体验一下。

入场时,听到有人喊:“啊?隋博来啦!”

“没想到隋博也来啦!”

还有小伙伴跑过来拉着我照合影……


体验这类活动,不同于需要彰显的特朗普与金正恩会面,而是看到你的人越少越好,认识你的人越少越好。有认识的人、有观察者在场,就看你如何自处了。

如难以自处,你就不是你了,来体验的目的也大打折扣。如果能更多放下身份、地位、名利、毁誉等的包裹与束缚,以更本真的状态与人们自在相处,身心融入,会有更多体验、更大收获。


当晚,一位同道微信我:“很意外您的到场,非常欣赏您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林老师这么另类的减压团体,您怎么看?什么感受啊?”

“另类”是在同类的基础上分割出来的,是主观的。是否“另类”,也与人的视野与标准有关。就技法而言,我未感受到有什么另类。

        我回了八个字:“法无定法,无执无碍。”

当我们认定什么就应该是那个样子时,我们就已限制了自己的认知,成为井底之蛙。



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

在林老师带领的一个团体游戏中,有一场用椅子的。参与者事先并不知道活动用意,更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过程是这样的:

在这一百人的团体中,每位成员把心里看得最重的,(象征性地)放在自己椅子上。有人放的是儿女,也有人放的是父母、爱人、自己、事业等等,只放一样或几样的都有。

随后,“偶遇”有缘人游戏决输赢。输的一方得把自己的椅子连同人生中最看重的这些,托付给赢的一方;赢的一方须承诺尽心承担。

然后双方都得转身再寻找其它有缘人继续决输赢,以交接自己和别人手中的椅子及承载。

3分钟内,绝大部分椅子已几度易手。


椅子与所承载的交出后,有人顿觉轻松,有的觉察到失落,有人开始担心,更有人牵肠挂肚地四处寻找、一心要赢回自己的孩子。

如此种种,却没有一位不放手的。可见,什么都是可以放下的。看看血海深仇七十年、意识形态长期敌对的美朝,竟然握手言欢了,就知道了。

其实,即使不放,或因时运流转、或因大限已到,放不放,已不由得自己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作为赴朝志愿军的后人,看着朝美的和平握手,内心一瞬间五味杂陈。



手中“不放下”背后,是心中“放不下”

团体游戏中,为什么有人放下了,顿觉轻松,而有的人却陷入煎熬?

手中的,是否放下,只是外在形式。而心中,是否放下,才是实质。

心有千千结,自有累累痛。

从一往深情的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到壮志难酬的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再到亡国之君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爱恨情仇,家国天下,比比皆是!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只有在心中真正地放下了,无执无念,才能真正地脱离苦海。

有幸暂以人形居世,无论初涉人世,还是已千回百转,都知道:这个“放”与“不放”,都不易。




无论放与不放,花自飘零水自流

放不下手中的拥有,放不下内心的缺憾,放不下过往的烟云,放不下未来的担忧……人生在世时,有太多的“放不下”。

如果真的放不下,也不必勉强自己。忍痛割舍,不是真的“放”,而是平添创伤与另一“放不下”。

其实,不放,也留不下什么。时辰一到,不是执念的对象消失,就是自己消失,也不需要你放了。从人到物,从健康到关系,很多变化不为人的意愿左右,物品的用废、行业的变迁、时光的雕琢、自然的转化……都不会因我们的“抓住”而归我们所有、为我们停滞。我们,以及与我们所留恋的那些,都会流逝。

无论放与不放,花自飘零水自流。




放与不放,都是空

世间万象于每个人都是主观映照。本来就是镜花水月,放与不放,都是空。

人生如梦境,万事如幻影。我们当下所见,是当下我们心智、角度能映照出的那部分的印象。我们所见之人、事、物、情、理、境……并不是其本真的样子。即使这样,各方都在不断变化中,包括我们自己,我们也因此无法真正“鸳梦重温”。一切只是当下以为的“真实”,永远的幻象。

我们即使攥着、抱着、摸着,感觉到实实在在的,仍是幻象。你心中有什么,你才能看到什么、知道什么、定义什么。你攥着、抱着、摸着的什么,是而且仅是你以为的什么,是你的主观感受与解读。

所以,当下的一切,只是我们感官综合的意象。而此时,新的意象正如同不尽长江滚滚来,不断叠加与改饰着之前的意象。在这些意象中,我们有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划分。但我们只能伫立当下,活在当下的意象中。任时光如长风扫过,无源无终,无影无踪。



无执可放,诸苦何来

如果认清了咱们只能活在当下,如果理解了万事万物如梦如幻,还想抓住什么不放吗?

本来无一物,抓也抓不住。

不放,苦;放下,如果还苦,是因为没真正放下。

一切如梦,一切如幻。无执可放时,已无需放下,诸苦何来。

金正恩与特朗普闭门会谈前,当着记者的面对特朗普说:我们曾有过的历史,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克服一切困难来到这儿。

无论美朝峰会结果怎样,无论金正恩、特朗普以及朝鲜、美国未来命运如何,他们都为国民更好的未来做出了努力,放下了很多过去不可能放下的,而且是可以铭刻历史的努力与放下,开启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如果一个人心的心门关闭,他还能接受更多吗?看都看不到,视而不见。

如果一个人的双手始终紧紧攥着什么,他还能抓住别的吗?别的有也白有,有而无用。

放下,才能拥有。放下过去,才能真正拥有现在,而不是重复过去。一个个现在,是过去,也是未来。



“放”也会成恶端?

“放下”,如此奇妙,能让人脱离世间诸苦,隋博士是否主张劝人从“放”了?

非也。

在警示片中,大部分违法犯罪的忏悔者提及自己走上犯罪道路首要原因,往往是“放松了……忽视了……没有……没能……”等等,共性就是“放”。

当人骄傲自大时,会“放”;当理性控制不了贪欲时,会“放”;当内心不平衡时,会“放”;……


个体如此,群体会不会好些?

从现实世界到网络空间,在一定时期内、某些群体的行为毫无底线可言,为什么?

源于能放下。

在群体中,在看不见个人的地方,个人的理性开始消解,群体的涌动掀起压抑的本能。放下自我约束之时,就是被风气裹挟之日。

在周末的团体活动中,林昆辉老师说:“你们今天参加的是有史以来我带的最小的大团体,只有100人。如果有机会,你们一定要去体验更大的团体,300人、400人的团体。你们会发现,自己在这么多人中,消失了。很奇妙的体验。”

是的,属于个体差异性的理性、感受真的会在群体中消失,形成羊群效应。社会心理学家庞勒在《乌合之众》中指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不仅如此,群体是没有理性的,只有情绪与从众。理性是进化中出现较晚的大脑皮层前额叶的功能,而情绪是更多动物拥有的早于大脑皮层出现的边缘系统的功能。人在群体中,就退化了。理情,不会是个体之和,而是被整体拉低。“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形成群体的个人也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席勒, 1895)

群体动力,让参与的个体放下了理性、良知的底线,“隐身”在群体中个体才会做出独立个体无法做出的、甚至令人震惊的行为。可创造人类伟业,也可造成人类灾难。伟大事业参与者的崇高感、广场舞参与者的归属感、网络暴力参与者的畅快感、群体事件参与者的英雄感……都因融入群体而生发、催化、互相强化。



苦痛有苦痛的价值,不放有不放的担当

个人有个人的底线,国家有国家的底线,虽因时空、族群文化不同而有所不同,但终有坚守的共识。而一个社群、一个社会的底线,在哪里?谁来看护,我越来越不敢肯定。毕竟,破坏比建设容易得多,情绪发泄比理性探讨简单得多。

但是,有时候,我们能看到底线的维护者。

在“不放下”的坚守中,会有苦有痛。尤其是在人群中、在社会中。如果你在声势浩大的运动中逆行、你在群情激昂的网络中理性、你在无人敢言时发声,被大多数人不理解、排斥、侮辱、打击甚至威胁生命、众叛亲离都是有可能的。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然而,那些对人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们,大多在某一阶段不被理解、孤独“逆行”,但正因他们的“不放下”的执着,引领着他们实现人生抱负、推动人类进步。

苦痛有苦痛的意义和价值,不放有不放的责任和担当。当你觉得“不放”比“放下”更值得、更有意义,就不会因为孤独、打击而放弃,而会因苦痛而更坚定、执着。也许崔永元就是这样的典范。毕竟,活到一定层次,人就不是以本能避苦求乐的动物了,而会追求人生意义、会献身公共利益。


对放下一切的人,深怀敬意!

对扛着不放的人,深怀敬意!

对放下自己、放不下众生者,深怀敬意!



此刻,窗外正行龙舟水,滂沱雨声让我想起儿时屋檐下看暴雨的情境:

密集的大雨滴俯冲下来,打在地面的水洼里,激起无数水花和一个又一个泡泡。泡泡在水面上起起伏伏地灵动着,半圆形的表面映照着周围的一切,斑驳陆离。而泡泡里面,空空的。不经意间,泡泡“啪”地一声开裂、消失在水中。新的泡泡又在不断地生成中,起起伏伏地灵动着,映照着周围的一切。

看着这些生生灭灭,好似看到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位,看到人生千面、世间万象。慢慢地,无喜无悲,无着无放了。


2018年6月13日成稿于云深处

作者简介


隋双戈,医学博士(应激干预方向),MBA,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欧洲认证EMDR心理创伤治疗督导师、培训师候选人,国际催眠治疗师。整合创立了应激干预“简快重建法”。

长期组织、参与地震、火灾、滑坡、泥石流等灾难事故以及性侵、砍杀、枪击、自杀等各类事件影响人员的心理援助。参加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SCI多篇。发起的心理干预公益项目荣获国内外多项大奖。

来源:春风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