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扫与心理创伤疗愈的关系

作者:隋双戈 2019-04-06


隋双戈 春风心理应激干预 今天




清明节为已故亲人扫墓是中华文化古老的仪式,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清明祭扫在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创伤平复功能。

(一)祭扫仪式的心理功能 

1. 哀悼:对亡故亲友的哀悼, 尤其是失丧的早期,通过祭扫表达哀悼之情

2. 纪念:清明、周年纪念日等探望、祭扫,用以表达对亡者的纪念。 

3. 崇敬:祭扫英雄、烈士墓等活动,表达内心的崇敬。 

4. 凝聚:通过家族祭扫、国家公祭等活动,凝聚、昭示与传承。 


(二)与创伤疗愈相关的意义 

1. 确认:面对并接受逝者已逝的事实。

2. 连接:与逝者进行不同形式的连接,建立不同的沟通经验;与共同为该亲友扫墓的其他人的连接,获得更多支持资源。 

3. 表达:表达因丧失带来的各种情绪与思绪,表达感恩之情。生者可以为逝者做的事,后裔可以为祖先做 的事,都是表达。 

4. 启迪:扫墓带来的生命体验与觉醒,引发更多的启迪与感悟,包括对逝者的理解、感恩,对人生的感悟等。 

5. 适应:一年一度的扫墓过程就是不断确认与适应的过程,是适应新生活的开始与支撑。

6. 完成:与逝者之间未及完成的事件是心理创伤燃料之一。祭扫活动以直接、替代或象征的方式完成心愿、了却心病。自然完成哀悼的过程,改变创伤能量的方向,可以升华因亲友去世带来的感悟到更高的层面。


(三)疗愈的影响因素

扫墓,是否有利于安抚生者对逝者逝去产生的心身反应,也得看具体情况,例如:
1. 角色:扫墓者与逝者不同的关系,逝去的影响因素以及同扫墓者的关联,逝者逝去对扫墓者的影响等;
2. 状态:扫墓者自身的情况,处于丧失的哪个阶段以及反应模式,扫墓者当下的身心状态是否可以承受。
3. 形式:扫墓的方式,扫墓所需的付出,民俗、宗教信仰等因素的考量与影响,是否有利于创伤处理、愿望完成。
因此,对扫墓的心身感受,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身心能感受到,如何才对平复心理创伤更有利。

清明祭扫时,每个人心身状态与内心体验不一样,遵从此时此地的身心感受就好。伤痛有时,疗愈有期,一切自有规律,从心依序莫强求。 

(文章源自2019年4月4日深圳晚报“徐斌工作室” -知多D栏目,并由作者修订补充了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隋双戈,医学博士(应激干预方向),MBA,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欧洲认证EMDR心理创伤治疗督导师、培训师候选人,国际催眠治疗师。整合创立了应激干预“简快重建法”。

长期组织、参与地震、火灾、滑坡、泥石流等灾难事故以及性侵、砍杀、枪击、自杀等各类事件影响人员的心理援助。参加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SCI多篇。发起的心理干预公益项目荣获国内外多项大奖。




来源:春风心理应激干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