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特刊:哀悼逝者,不忘关爱生者

作者:春姑娘 2018-09-27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到来,和家人小孩陪同老人踏青游玩、接触自然也不失为度过清明的一种好方法。

 

 淡化哀伤的同时,我们关注也关爱着一些很难面对清明节的群体。

 

 本专题将为大众带来清明节的心理呵护知识,提供哀伤恢复及援助自杀者亲友的支持资源,期望在清明节更多支持,关爱和陪伴中度过!

 1

 清明时节,关注老人情绪

 

 清明为过世的亲人扫墓拜祭的时候,人的情绪总是容易低落,特别对老年人来说,影响更加严重。这时,老人更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怀和陪伴,建议家人陪同老人度过哀伤告别的日子。

 

 特别是丧偶不久的老人,感伤更重。每年清明扫墓,老年人是重要组成人员,约占总人数的两成。老年人扫墓时,对逝去的先人特别有感情,容易引起情绪低落,有些老人当场哭起来。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要特别注意,感伤情绪容易引起病发。患这些疾病的老人,要心平气和,注意不要劳累或伤心,要多提醒自己稳定情绪。扫墓时最好有亲人陪伴,跟老人聊天,多谈开心的事,让老人不觉得孤单。清明也是踏青的好时节,有空时最好陪老人踏青,活动筋骨,舒缓感伤情绪,有利身心。

 

 另外,祭拜时,由于有烧纸烛的风俗,祭拜会产生大量浓烟,老人最好不要在里面呆太久,否则可能导致头晕、引发疾病等。老人发现太多烟时,要及时出来呼吸新鲜空气。如到山上祭拜,山路较陡,要注意防滑,最好有家人扶着,以免摔倒。现在是雨季,出门带好雨伞,做好防雨工作。

 

 2

 控制情绪,平和缅怀,寻找爱和力量

 

 清明时节,因为追忆逝去的亲友而产生心理问题的案例不少。一般来说,在亲友刚去世的一段时间里,比如两年内,有些心理脆弱的人会触景生情,这时家人的更多关怀将是最好的陪伴。同时,就应该多关注他们的需求。不过,并不需要刻意回避,比如不让他们去祭扫已故的亲友。家人可以通过鼓励和支持他们,好好生活才是对逝者最好的报答。

 

 此外,可以把清明节当成亲人团聚、旅游散心的机会。如果是丧偶的老人,子女更要多陪伴他们。

 

 3

 与哀伤告别,清明能疗“心”

 


 除了哀思以外,清明的意义还在于启动“新生活”的按钮。

 

 发泄了,追思了,告别了,就要放下。

 

 从本质上来说,告别的实质是:

 

 和过去再见。

 

 面向未来,活在当下。

 


 创伤的恢复需要一段时间以及必须经历的过程

来源:春风心理应激干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