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圳打工者说几句心里话

作者:凌梦寒箫 2007-10-20

为深圳打工者说几句心里话(1)

 

(1)一个深藏于内心却是偶然的触动

 

  2007年7月18日的下午,偶然看到了原创文学版鹏聊总司令的纪实评论之作《打工者,谁在践踏你的人格》,凌梦寒箫阅读完后感触深刻,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在写回贴时,我一下子写了1542字,创下了我来深圳社区二年多回贴字数最多的记录。我为这一数字感到意外,更感到激动。我只觉得自己此时想起了一句我非常喜欢也很出名的诗:

 

  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充满泪水?

 

  那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如果那篇《深圳,既爱你、又恨你》只是来到深圳四年对这座城市的一种倾诉,也是对25岁深圳的几句寄语,那么,现在想说的话,已经藏在心里很久了,应该把它完整并试图深刻地表达出来……

 

  也许是一种声音,只是一种柔弱、稚嫩的声音,但也是一种呼唤,希望你能听见……

 

  也许是一种希望,只是一种渺小的希望,但也是一种寄托,希望你能看见……

 

(2)一种必然存在和转变的背景

 

  早期的深圳乃至整个广东,借力香港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借力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机会,大大小小的工厂开始象春天的故事里唱的,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深圳遍地开花。广东,开始成为香港乃至世界的加工厂。

 

  自改革开放至今二十五年有余,这些OEM、ODM的工厂,的确为深圳带来经济发展上的芝麻开花节节高;随着深圳在建市25周年时候提出了“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标后,开始向自主创新品牌高歌猛进,它已不再满足不仅仅看GDP,它不仅要经济增长的量,而且还要质,并且这质含金量还要高,要好。这质就是能源、环境、核心竞争力强等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

 

  至于那些小规模的加工厂,那些耗费了深圳大量水、电、土地、能源的加工厂已经在产业结构调整、置换当中慢慢被淘汰,那些良莠不齐的加工厂开始成为深圳的包袱和绊脚石,去掉这些包袱和绊脚石,只是迟早的事情了……

 

  卫星城建设、城中村改造、集中产业规模(金融中心、珠宝中心、文化产业中心、家具基地、手机中心、物流基地、自行车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等),深圳政府部门这些年来的举措,都在为产业结构调整、置换、转移等铺路!

 

  政府这些做法都在明显透露出一条信息:淘汰择优、适者生存,要实力(效益好、有品牌、有竞争力的)的企业你就勇敢留下来发展,深圳会一如既往支持你;没实力的,你就趁早撤,深圳会铁心淘汰你。

 

  应该说,这些做法已经在逐步呈现出成效,特别是对于市内的罗湖、福田、南山、盐田而言,老的、落后的、陈旧的、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区已经屈指可数了,基本上实现了功能置换和转移。有的搬到了关外,有的搬到了东莞、惠州等其它地方……

 

  对于刚刚由农村上升为城市不久的宝安、龙岗两区,虽然各种各样的规划已经描绘出崭新而美好的蓝图。一切,也正在坚定不移地按蓝图逐步进行推进、实施。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07年5月,搬出深圳大大小小的工厂多达1000家;应该肯定地说,我们也相信有那么一天,等到五至十年之后左右的深圳,又会是焕然一新的面貌,关内和关外的差距也会缩小很多。但关外这两个人口最多、土地最广、工厂最多、各种情况最复杂的区,其改造力度和完成进度、实现难度,可想而知了……而这个时间越长,存在的老问题、新矛盾还是依旧在爆发……

 

  所以,可否这样说?1980至2005年深圳发展的一个旧时期,是由穷到富的时期,是单纯追逐GDP不断增长的时期,2005年以后的深圳,是一个新的时期,是经济和效益并重、发展与和谐共存、量与质同生的时期……



(3)老问题、新矛盾,到底根源在哪

 

  不管是转型时期的深圳,还是转型前的深圳,这些问题和矛盾,都在不停地呈现、爆发,特别是在工厂里、企业里,只是程度轻重各不同吧……

 

  关外远远比关内严重;工厂远远比公司严重;私营企业远远比外资合资三资企业严重;小企业比大企业严重……

 

  下面,就根据凌梦寒箫所掌握的数据、所了解的事实,所听所看所想,一一道来:

 

  其一:招工黑洞,具体表现形式又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广阔劳动力市场的诱惑,导致了黑职介的滋生,从市内到市外,到处都有,经常打击还是野火不熄;骗的都是打工者血汗钱,往往是交了钱就没了下文,骗的名目一般都是:保证进厂、压金、证件费、劳务费等等,一旦被骗,能找回来的十个最多只有一个;

 

  典型案例:谁都不应忘记三四年前那个血的教训,曾经赫赫有名与现在三和职介所旗鼓相当的布吉森鑫源职介所,就是因空壳公司入场招聘而职介所审核形同虚设,专门骗取刚来深圳找工作喜欢做文员的女孩子去出租屋面试,结果几个女孩子命丧黄泉,而他们杀人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抢劫求知者手中唯一值钱的物品——手机……

 

  第二种:空壳公司:或是在大厦租个房间、或是在破旧厂房里租个办公室,要么是登报纸,要么是在热闹街市路边张贴广告,常常都是急招,而且从各部门文员到学徒到保安,职位一应俱全。对象就是那些急于找工作的刚到深圳的无知打工者,一旦去面试便如入狼窝,交了各种费用一二百后,便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第三种:无良的招聘者:这种方式最狠,一般出现在工资较高效益较好的中大型企业,扮演角色的一般是人事主管、招聘专员,或者和录用部门头头联合,如果直招就直接向应聘者收钱,如果通过中介,就收中介的钱而中介再收应聘者钱,费用从二三百到一千元不等。对于那些想找工作的普工而言,进小厂累死累活在七八百,进个大厂能拿一千多,还有很多机会提升,所以,他们掏这所谓的介绍费或进厂费掏得心甘情愿。

 

  这好比那些在大企业里做采购的人和在政府部门搞工程承包的人,哪一个不是赚得眉开眼笑?(道理是一样的,一个鸡蛋向你买是一元,向她和他买也是一元,我要买一万个,质量都一样,你说我向谁买?结果是谁给我好处就买谁的!)。

 

  凌梦寒箫一句话:招聘机制和人力市场机制共同的问题引发了腐败的滋生。曾在关外企业做了五年行政人事负责人的凌梦寒箫坦言:从来没有在招聘录用过程中收取过一分钱。不是我多高尚,而是不干净的、昧良心的钱咱不能要,这句多么朴实的道理,打从俺三岁起,俺娘就这么教育我。

 

  典型案例:龙华某某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曾如此猖狂、毫无羞耻地说:“要进厂可以,500元一个,愿者上钩、不愿者回头!”职业化素质喊了这么多年了,还是有人这么低,呜呼!

 

  其二:法律条文形同虚设,致使打工利益得不到保障,具体表现形式又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法律条文空白或者模糊;学会做企业的头脑和智商都不会低,这些人最善于钻法律的空子和漏洞:法律没规定的,不代表我们就不能做。一个是纳税,至少有超过30%的企业有不同程度的逃税、漏税,至于做假帐的那就更多得数不清了,报税的一套帐、下面的一套帐。

 

  第二种:有法可依却不依,很多三令五申的条文得不到有效贯彻和执行,在这方面,表现最强烈的,莫过于企业法、税收法、劳动合同法、工资法。明明实际上是私营企业,却挂羊头买狗肉般地变成了什么港资、美资企业?还不是那招移花接木;明明个人所得税要交,却把工资做成了很多块,象转移国有资产手法搬来个乾坤大挪移;

 

  以我前一家上班的企业为例,上次深圳终于发慈悲地调整了最低工资,关外工人底薪最少每月700元,就为了符合这一法定目标,我先后写了三个方案报告找了副总和董事长二次,才向当年国共谈判一样,艰难地把它解决了;想起我进厂不久,为了把合同和社保普及全厂,成为员工关系和福利管理的新举措,其实是对企业和工厂一样有利的一把双刃剑,我不知用了多少攻心术加上攻坚战,才让老板在上面签了:同意执行。而据我所知道的数据,在关外,起码超过一半的工厂,普工基本工资没有符合最低700元的规定;而合同与社保的普及率,在关外工厂就更不容乐观了:要么只办工伤险其它一律免谈;要么进厂一年后才能办;要么只有办公室和管理人员才有的办;要么用各种自制的条款来约束。

 

  说每周正常上班40小时也就是五天制,连关内都还是有的五天、五天半、六天,关外五天工作制就被奢望了,六天的笔比皆是,一个月28天甚至30天工作制的大有人在?外一套工卡内一套工卡、外一张工资表内一张工资单,手段花样繁多,反正你你有上策我就有对策,如此造假,损害的,还是工人。

 

  不能忘记?上次梅林附近一家企业,一千多名员工因为工资极低,集体堵路产生极坏影响,虽然最后那家企业被罚了几万工人工资也得到补发,但没发现的还有多少?无缘无故被解除劳动合同又得不到补偿;经常有人被企业拖欠工资而跳楼;经常有人发生了工伤得不到补助;经常有人怀孕了却被辞退;劳动争议天天发生,劳动合同法和工资法得不到执行,劳资问题愈演愈烈,和谐,从何而来?现在关外街道的很多职能部门,都是坐在办公室的,除非有人去投诉,他们才会派人去企业查一查、问一问,结果是吃吃饭喝喝酒送送礼,一纸冠冕堂皇的整改书装进了公文袋,密封了,戏就这样演完了。这就是所谓的执行力?这就是所谓的公仆?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啊!

 

  也许,很多企业家经济学家学者教授能够理解:这是转型时期的深圳同样是转型时期的企业(深圳正在进行产业置换和产业结构调整)而谁又能够理解:转型时期的打工者?从上次发生的某投诉信访的招牌都被人家怒而拆掉的事例,足够证明信任已经几乎被瓦解了,原因是什么?很多居委会、街道办甚至区里的政府职能部门,面对打工者的投诉和反映,经常都置之不理或者推脱甚至有的为企业庇护,最终不了了之。长此以往,谁还信得过执法者?

 

  提起工资,我来深圳五年了,不见得各行各业的工资涨幅有多少?除了那些国营、金融等,在工厂,应届大学生还不是一直都是一千来块;主管一般都是二三千;经理大概是三四千;文员一直都是在一千左右徘徊;普工如果把底薪和加班费都算,差的厂只有七八百;比较好的厂有一千左右;更好的厂有一千二以上,但一般不会超过一千五。


       其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不作为,致使打工利益得不到保障,具体表现形式又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企业规模太小效益很差。要么是几十个人,要么是一百多人,这种来料加工厂在关外至少有四分之一存活率,一般生存在村里的小工业区,这种企业本身利润就很低,本身都在忍饥挨饿的,你说他舍得为员工改善工资福利吗?

 

  第二种当然是老板:老板的经营思想观念对企业影响是深远的。有的老板违法、有的老板吝啬、有的老板好色;

 

  不好好对待即正规合法经营的企业,是做不长久的,这在什么年代什么条件下都被印证是一句至理名言。举个例子,2004年时候我曾在布吉一家电子厂做行政人事主管,有一天一个年轻气盛的车间主管,一个流水线女普工不知何故不服从安排,女孩子顶了几句,他竟然一个巴掌打过去,还在车间大喊:立即下班、结工资去!

 

  很显然,这位兄弟在用七八十年代的那种通过暴力树权威的工厂管理方式,在二十一世纪软硬兼施灵活多变管理今天,它已经失效了。当那个泪流满面的女孩子来找我时,当我了解完全部情况时,我写了份调查处理报告,女普工不服现场调配应先教育不听再处罚;身为车间主管和下属在现场吵架,擅自先动手打人,且越权辞退下属(他有上报申请的权力,但绝对没有自己做主开除员工的权力,只有老板才可以行使),所以,女普工罚款通报,车间主管开除,最后,那位从业务员开始起家擅长企业管理的香港老板,明白治百需除一的利害,果断开除了那为车间主管。

  

  第三种:是和工人密切接触的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这些人是否作为、是否职业化、是否能专业化、是否尽职尽责,对打工者利益维护及保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许一个老板经营理念不好,不为员工谋福利,但其身边的人可以影响他、说服他。特别是各部门的头头,重中之重是那位在企业掌握行政人事大权也是最能为工人说话的:要么是行政经理、要么是人事或人力资源经理、要么是管理部经理。他所拟定的每个方案、报告、意见及建议,他对自己所摆的位置、定位,在企业和员工之间树起一道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了,效果起来的,其实企业和员工都受益。

 

  其四:打工者本身的局限性(表现为没文化、没技能、盲目无知),致使自身的利益受损:

 

  不知黑厂却进了,受骗以后不知如何为自己维权,想不开容易做出冲动极端事情;听说上次在宝安某企业有个女工因为被上街连说带骂了几句,竟然跳楼;学历低没什么文化没什么技能,造成求职难、就业压力大,如果是女孩子,在深圳进厂比较容易工资相对也高,如果是一般男普工,可能就要任人挑选;工作喜欢跳来跳去稳定不住,心态不佳。拥有平稳和成熟的心态,是你在一个城市工作、生活及未来发展的必备条件。

 

  许多招工的企业说招工越来越难,深圳乃至珠三角每年缺工几十万;许多找工作的却说工作越来越难找,你看深圳人才大市场与三和职业介绍所里面,每天找工作黑压压人群挤成一片,失业的人群也随处可见。

 

  到底如何在用人单位与打工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一方面是深圳存活下来的企业面临发展,无形中要求人才即使是流水线的普工也要进行技能提升和素质提高,这是产业结构日益调整后必然出现的企业变革;另一方面,是不稳定不信任和矛盾的劳资关系,使得人员离职流失比率一直在攀升;最后,是打工者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要上一个档次,现在来深圳打工和以前打工从概念到形式上有很大不同,想要获得更多更高利益,就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特别是对于普工而言,掌握一门专项技能,是最一条最切合实际的路。


(4)一个没有结局却一直持续焦点的话题

 

  值得些许欣慰和庆幸的是:十年之久未修订过并且远远落后于现实情况的劳动法终于要"寿终正寝"了,新的劳动合同法已确定于2008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修订和改革的最大特点也是亮点:明显向劳动者即弱势群体有倾斜保护。然而再好的法律只有通过政府部门来强化执行,才能产生出好的效果,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的执法监管部门应该能明白并谨记。

 

  放眼国内,到处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深圳也不例外,城市要发展,和谐是必然,占深圳大部分外来人口的打工者能与这座城市和谐起来是关键。所以,从政府基础年所计划实行的百件大事看,公园文体措施、社保改革、教育及医疗措施完善、百万民工大培训、企业农民工技能培训补贴、用绩效考核政府执行力和办事效率……应该说件件都和民生相关注,并且,不仅仅只关注那些有深圳户口的深圳人,也把目标对准了那些没有深圳户口也可能没有房子的外来打工者,应该说,这是一种城市管理的趋势……

 

  深圳打工者,但愿你的明天会更好,快要落笔了,我深深祝福所有在这座城打工的人……

 

  套用一句广告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深圳这座城市才会好真正好起来……

 

  在凌梦寒箫2002年开始写的工作日记里(也是2002年夏天开始在深圳的工厂企业里从事行政人事管理),有一篇关于打工者题材的构思:《深圳打工者,一路欢笑几滴泪?》,到2010年,我会开始对原日记进行整理成篇,然后以纪实个例进行推出,当作是对自己来深八年的一个总结,也是献给深圳30岁生日的一份薄礼……


编辑:谌超



来源:春风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