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uyue(译) 2010-02-09
嘎嘎坏笑和咯咯傻笑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
科学家们说,有两种笑:一种来自纯粹的高兴,另一种则意味着发出了一种社会信息。新的研究表明,患自闭症的孩子不常表现出后一种笑,这一发现可能揭示出人类笑声更多的本性。
笑的起源
科学家们认为,笑的产生也许比人类语言早数百万年。伊萨卡学院的心理学家威廉领导了此项新研究。他说,笑有可能演变成为帮助人们顺利地应对群体动力,确立等级制度的早期交流形式。
婴儿往往在学会说话之前先学会笑。
威廉告诉LiveScience网站,“我们认为,即使是婴儿,为了促进和照顾者的关系、和照顾者套近乎,也会开始利用笑,这是肯定无疑的。”
有他人在场时,人们笑的可能是独处时的三十倍,这也强化了笑是社会现象的观念。
尽管我们常常把笑与幽默联系在一起,但是,大部分笑并不是对任何远非有趣事情的回应。相反,它们往往只是确认,沟通或高兴的表达。
威廉说,我们笑的“是一种使社交顺利进行的方式。”
两种类型
研究人员认为,笑主要有两种类型:有声和无声。
威廉说,“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确切地理解有声的笑与无声的笑相对的功能,不过,我们的最佳假设是,无声的笑可能更多地用于使社会交往顺利进行,有声的笑也许更多地与积极的内在状态相联系。”
因此,有声的笑——典型的哈哈大笑,那种听起来更像歌唱的笑——往往是自发的。我们通过声带(由此而命名)发出声音,这种笑通常是自然而本能地发出的。
而无声的笑更多的是有意识的表达。当我们有目的地努力笑出来时,就会发出喘息、咕哝、吸气的杂音,这通常是出于社交目的,比如缓和谈话气氛,或交朋友。
对成年人来说,每种类型的笑各占50%。而小孩子发出有声的笑可能比无声的笑更多,因为他们还没学会有目的的笑。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威廉及其团队发现患自闭症的孩子几乎从来不发出无声的笑。他们设置一些能引人发笑的情景,比如积木塔倒塌或吱吱响的气球,对在实验室里玩的八至十岁的孩子进行监测。
自闭症患儿试验组的孩子笑的次数差不多和非自闭症患儿试验组的孩子一样,不过自闭症患儿组孩子的笑,98%是有声的,而非自闭症孩子发出的笑则两种皆有。
“我们以此作为初步的证据,说明自闭症患儿利用笑的方式可能不一样。”威廉说,“我们的假设是,正常发育的孩子,在发育过程中,为了顺利地融入社交环境而学习了大量笑的技巧。我们怀疑,患自闭症的孩子不能针对这样微妙的社交活动进行协调。”
开发技能
这一发现有助于突出两种笑的不同目的。它还能帮助研究人员设计出更好的办法,来帮助自闭症患儿顺利地融入社会情境。
“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可能帮助他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更容易地发出笑声,”威廉说,“这说明那些自闭症患儿具有真正奇妙的技能,可能有助于促进他们和其他个人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研究表明,大多数人更喜欢听到有声的笑而不是无声的笑。估计这是我们多疑的本性:对于自然发出的笑声,我们的反应更自在,而对经过算计发出信息的笑,我们的反应则不同。
这个事实可以证明有利于自闭症患儿,因为他们往往发出更受欢迎的各种笑声。
“我们至少知道,他们在发出其他人喜欢听到的声音,”威廉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开始,我们也许能够利用情感能力来研究那些孩子已经拥有的行为方式,而不是努力教会他们某些新的技能。”(原作者:Clara Moskowitz)
编辑:黄振科 |
来源:春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