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心灵灾难要小心“帮倒忙”

作者:叶志卫 2008-05-29

 有些话要说,有些话不该说——

面对心灵灾难要小心“帮倒忙”

 

 这是中国的心理学界第一次面对如此重大的“心灵灾难”。深圳的几支自发组织的心理援助队伍纷纷奔赴灾区,第一时间为灾区民众提供帮助。

心理援助需要专业的技能,不正确的指导会“帮倒忙”,记者采访正在深圳为前往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培训的隋双戈博士、正在灾区参加援助工作的房子墨博士等人,了解灾区里各类人群的心理需要、心理援助过程的技巧和误区,也希望能为踊跃奔赴灾区的志愿者们提供一些帮助。

 

 1、援助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22日下午,深圳另一支心理援助志愿者队伍整装完毕,奔赴灾区实施援助,这次的目标是德阳。

据了解,14日下午,组织者通过QQ群发帖召集,报名的人非常多,考虑到如此重大的灾难现场和行程安排,最后筛选出20位,绝大部分来自深圳。记者和这支救援队的培训老师隋双戈博士取得了联系。出发前,隋博士给他们上了两节培训课,一节是《灾难心理与社会救援》,一节是《居丧干预》。所谓“居丧”,是人失去所爱的人后的一种痛苦反应,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度过悲哀过程,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隋博士介绍说,奔赴灾区的队伍分为三个小分队:一队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和老师;一队前往医院,针对伤员病号;另一队则进入灾区帐篷,探访受灾民众,在当地待的时长为10天。“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我们打算组织志愿者连续三个月到灾区。”隋博士说。他则留在深圳,为后续人员培训,目前,第二批志愿者正在召集中。

 

 隋博士是中国危机干预专家库的成员,危机干预专业博士研究生,接受过国内顶尖的危机干预培训和世界卫生组织灾难心理救援的专业训练,并且参加过多项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他介绍,一般来说,灾难发生以后,灾民会发生一定的心理危机,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不同的表现,心理问题的凸显,一般会在安全、生活等问题得到解决,灾后6个月左右发生,“在此之前,由于救灾、恢复生产等事情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但是等这些事情结束以后,原本被压抑的负面心理会出现,给他们造成心理障碍。”

隋博士认为,以前中国人认为,发生灾难之后,只要能救回生命、帮助他们重建家园,救灾就结束了,但是这次救灾的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政府、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心理救援,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种心理行业协会,马上行动起来;另外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体系化,各种资源被整合起来,形成各种力量奔赴灾区。“目前,干预的结果我们还来不及进行评估,但目前从灾区前 线传来的消息看,效果还是不错。”他说。

目前在灾区参加心理援助工作的心理学博士房子墨说,由于中国的心理学发展得比较晚,巨大灾难中的心理援助实践较少,这次灾难让全国的心理界人士开始反思。他最希望通过这次灾难,全国顶尖的心理学家们能集合起来,以此次灾难中心理援助为经验,编制一本属于中国的灾难心理危机干预手册。

 

                          

2、有些话要说,有些话不该说

 

 从多次重大灾难心理干预的实践出发,隋博士强调说,“第一,参加这次心理援助之前,志愿者一定要经过培训。面对如此重大的心灵伤害,不专业的心理指导,可能会给对方造成伤害,还可能给自己的心灵造成冲击;第二,建议在前线作战的朋友们要团队作战,相互帮助,共同处理。”他还建议说,心理援助者不管到哪里,都要通过各种行动告诉灾民“我在这里”,给他们一种安全感;另外,要不怕犯错误,毕竟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紧张说错话,这时候一定要坦诚相待,这样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

 

 隋博士发来的全国联合抗震救灾心理救援专家组编制的《灾后心理救援基本原则》上有一句精炼的“三字经”:只帮忙,不添乱;先培训,后进川;和大家,一起干;多倾听,不贴签;防再伤,择语言;播希望,不间断;内支持,外救援;重管理,保安全。

21日下午,在四川大学的锦城学院,应一些希望进入灾区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援助志愿者的邀请,房子墨给他们讲了一节课,内容以灾难中人的情绪反应和如何应对为主。房子墨告诉他们,在和灾民的交流过程中,有些话是不能说的,这些话往往是普通人面对灾民时的常用话。比如,不能对他们说,“你们在这场灾难中,能够活下来就幸运了”,因为,面对死去那么多的亲人,他们的心里面都有一种内疚感,这样的话会加重他们的自责。又比如,不能说“我能理解你现在心里的感受。”他们会认为,你没有经历如此恐怖的场面,你如何理解我的感受?他觉得你说的话很虚很假,难以取得他们的信任,等等。而有些简单的话可以给他们很大的安慰和鼓励,比如跟他们说,“我看过电视、报纸上的报道,对你们所经历过的情况,我感到非常难过”,这样的话可以和对方取得共鸣,让他们相信你是实实在在来帮助他们的。“总的来说,心理救援者在干预初期要避免揭开他们的伤疤,先给他们安全感,另外要跟对方取得共鸣,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样才能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工作。”房子墨说。

 

 而目前在四川参加心理援助的武汉中德医院陈偲老师说,现在担心的是心理援助者给受灾群众造成“二次伤害”,尤其是受灾儿童。“发生灾难后,他们很需要心理上的陪护,需要一个可以信任的人,会形成一种依恋感。但是心理救援者在灾区的时间是短暂的,离开之后,当他们把交到别人手上的信任突然中断,再次让他们的心理感到失落,造成心灵伤害。”隋双戈博士认为,离开是必然的,一般在现场工作的心理援助者只能工作10到15天,但有些方式可以弥补,比如,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或者是培养当地的心理陪护员接替自己的工作。

 

 房子墨的另一个担心则是,救灾结束后,受灾群众难以面对可能存在的心理落差。“全国人民现在给受灾群众很大的帮助,因此,他们现在对外界救助的期望值很大。救援结束后,也许现实的情况和他们的期望值会有差距,这种心理上的落差,未来可能会转化成一种愤怒或抱怨,不利于他们未来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房子墨建议说,心理援助志愿者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不能给他们过多的承诺,强化了他们的心理落差,而要善于正面进行引导,鼓励他们进行自救。

 

 3、现场救援队员要会调适心态

 

 21日下午,陈偲在探访重灾区汉旺镇时,重点和现场救援队员进行交流。“目前看来,他们主要的问题是高强度的救援工作让他们筋疲力尽。但是他们未来的心理状况也让人担心。”她解释说,在现场跟他们交流时,他们会说很多令人感动的话,但受到的心灵创伤被掩藏起来。他们在现场看过很多生离死别的场面,死亡的悲伤情景也在冲击他们的心灵,救助不成功让他们心里内疚,这些都可能给他们的心理造成负面的影响,但是,目前他们身边有同伴一起工作,互相鼓励,有很多事情在手中忙着,注意力暂时被转移了。救灾完成以后,如果他们的生活面临挫折时,这些负面影响可能会被重新激活,内心变得无力、内疚,生活变得灰暗。

 

 “如果一个人,他能够接受‘人是有局限’、‘生命是短暂的’这样的一些理念,这样创伤容易得到恢复,但是,他如果对这种理念没有意识的话,这个过程会变得漫长,甚至可能不能恢复。”陈偲解释说。“事实上,这种情况可能已经出现在一些救援队员身上,现在网上流传一个日本救援队员,由于没有救出一个生还者,回国之后非常内疚便辞职了。如果这个流传是真的话,这可能是内疚感在他心里重新浮现,他感到生命的无助、无力和渺小。”陈偲说。

 

 陈偲建议,面对这种情况,救援队员首先要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比如他们在救灾结束后,可以形成一个团队互相倾诉,充分表达自己的自责和内疚,释放自己心里面的难受,同时,在和有类似经历人进行交流时,也可以让自己看到别人对待同样的经历,有不同的态度,避免自己钻到牛角尖里去。

 

 “我希望他们能了解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很渺小的,对自己说,‘我已经尽力了’。”她总结说。

 

 4、关心受灾儿童的暑假时光

 

 深圳市妇女儿童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小梨告诉记者,地震发生以后,该中心也马上召集了一批心理咨询师,准备奔赴灾区,目前已经准备完毕,如今就等着上级领导的命令,随时可以开赴灾区。

 

 张小梨介绍说,这支队伍集合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中心张华老师、心理咨询师姜丽、柯波、深圳元平特教学校心理教师刘盈江等人,“我们这次过去,主要是关注受灾民众中妇女儿童的心理健康,尤其地震造成的伤残儿童。”张小梨说。

 

 22日凌晨,第一批灾区伤员被送到了深圳,张小梨到医院慰问了其中几名受伤的儿童。其中一名最小的男孩只有8岁,在地震中,他从楼上跳了下来,造成腿部粉碎性骨折。张小梨说:“孩子的情绪还算比较稳定,只是晚上睡觉有时会打个寒战,他缺乏安全感。我告诉他们的父母,要多给他拥抱,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拉着他的手;另外,可以告诉他们,这里是深圳,这里不会再有地震了。这样的方式可以给孩子安全感觉。”

 

 张小梨说,目前他担心的是,现在灾区里面有很多人去慰问,孩子们会非常兴奋,掩盖了他们本该发泄出来的悲伤情绪,不利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另外是一些特别内向的孩子,在承受了巨大的悲痛后,不懂得如何表达。他还担心,“现在他们在上课,有同学老师陪着,会暂时忘掉悲伤,但暑假马上就到了,当他们陷入比较孤独的环境中时,悲伤会重新袭来,他们这个时候更加需要心理陪护。”

 

 他希望达到灾区以后,能跟一些有心理陪护需要的孩子建立长期的联系,“我们过去之后,先跟他们建立信任关系,然后可以跟他们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疏导他们的心理,还他们通过寄礼物、纪念品等方式来进行鼓励活动。”

 

(编辑:dida 包红)


来源:春风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