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生活怎样困苦,照样享受生活“——背后的不屈精神与不懈努力

作者:原创: 隋双戈 压力管理顾问 2018-02-23



一、雕塑家        


        故事的开始还不错。

        1941年3月,田世信出生于北京,在京城的小学、中学里度过了童年、少年。1956年,开始就读北京艺术学院美术预科及本科部,学习雕塑及油画专业。


      然而,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大陆,家庭出身,直接决定了出路。

        因“家庭成份”不好,田世信毕业后被分配到边远的贵州山涧任教。如果是咱们亲身遭遇了这样的境遇,咱们会做什么?会如何进行后续的人生?



在任中学教师期间,田世信没有丢掉他热爱的专业,课余时间画画、做雕塑。

       1969年,他与在清镇县文化馆工作的李梦虞结婚,2 年后,长女出生。

        1978年,小女出生。同年调贵州省艺术学校(现贵州省艺术学院)任教此时距分配至当地已有14个年头

从这时起,开始了大量、持续的雕塑创作。这一时期所使用的材料以石、木为主。


1982年,个人作品首次参展距分配至当地已有18个年头),木雕《侗女》参加巴黎法国春季沙龙首次邀请展,二十件作品被该馆收藏。

同年,19件作品随《贵州学习民族民间新作展》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得到专家和美术界的关注和肯定。其中 11件作品被该馆收藏。


1984年,作品《欢乐柱》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银奖并被美术馆收藏。距分配至当地已有20个年头

1985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同年,与雕塑家刘万琪共同成立贵州艺术专科学校雕塑工作室。任主任主持工作。开创了贵州省的雕塑艺术教育。

至此,田世信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距分配至当地已有21个年头


        1989年,《母与子》等六件作品为中国艺术馆收藏。10月,调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所距分配至当地已有25个年头


田世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贵州清镇中学教师、贵州艺术专科学校雕塑工作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研究员。擅长雕塑。

(图片来自:新浪收藏《亦师亦友——大家眼中的田世信》)


二、作品

       

2018年春节期间,在深圳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的“雕塑四十年:第一回展”中,笔者有幸见到田世信作品和他的故事。



中央美术学院范迪安院长撰写了前言,赞誉:

“大匠之作,起于感性,持于琢磨,止于魂神”


田世信的个案研究共分五部分展出:

单元一,坐言起行

单元二,殊方未远

单元三,悲怆古风

单元四,道成肉身

以及王者之尊。


《山音系列》之一


《山路之五(局部)



《猎人》




《谭嗣同》


《鲁迅坐像》


《傅雷》




《汉女》


《唐女之五


《大躯干


《春芽


《母与子


王者之尊—大漆系列


关于这个系列,中央美院范迪院长在展览前言中写道:


        田世信执着于大漆雕塑堪称剑走偏锋。中国大漆之艺术从远古走来,在传统绘画和工艺领域里已不复罕见,但将其运用于雕塑,却是一个崭新的艺术课题。田世信也因而着迷于此,沉潜反复,不断找寻材料与表现形式的结合点,从而拓展了雕塑的形式语言,为中国雕塑的当代发展做出了贡献。


        田世信的作品类型非常丰富,一方面他眷恋乡土,运用丰富生动的造型,洋溢天真自然的生活趣味;另一方面追求古风,尤其对历史英雄和文化名人持有精神上的向往。在他的一批文化名人雕塑中,寄注了内在的人格精神力量。在以《王者至尊》为题的系列作品中,表现了历史英雄的威严恢宏,也展现了他的历史观念。他将雕塑语言与大漆塑形相结合,“既有还原,但不完全;既有自解,但不标新”,使人物形象生发出博大而深刻的气度,同时展现出自我超越性的精神境界。




《王者至尊》中的部分展品


三、雕塑家、作品与观众



“对人本身的关注,就是艺术的初衷,也是艺术的根本。”(田世信)


对人本身的关注,不也是很多领域发展的初衷吗?

但是,过犹不及。过度地关注人本身,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例子不胜枚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也是最终受益者。



        田世信在学期间,曾跟卫天霖、吴冠中学习,深受他们的影响,在传统的中国式雕塑作品里融入西方近代雕塑的想法和实践。但是,真正定位他作品的风格的,是他长期居住在贵州山涧里的这段人生经历。


        回望来时路,正是因为有了“家庭成份”的“问题”,才有了扎根贵州的历史性契机;正是因为返城的无望,让他能沉心静气地真正融入当地、生活在贵州乡土之中。


也正是这些坎坷、艰难的人生经历,为田世信的创作积淀了丰富的营养与素材。雕塑通过削凿、塑形、打磨出作品,人生通过磨砺出人才。削凿中有构思、磨砺下有目标,才不会白白经历。


        如果田世信没有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地追求,他至今可能还是当地的“万能教师”,教学、支农处处有、样样行的“雷锋”。有点像电影《芳华》中的“活雷锋” 刘峰,万能超人,克己为人,终无所长,后来被人利用甚至陷害,晚景凄凉。


        然而,田世信的热爱与执着,让我们看到了他,更通过他呈现出来的作品,看到自己与更丰富的世界!“不管生活怎样困苦,照样享受生活”,在生活上汲取养分、蓄积能量,目标坚定、不屈不挠地坚毅努力,赶上上一个又一个机会,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1991年第一次见到并欣赏田世信老师的纯朴内涵,对雕塑充满着热爱,更能身心一致的表达出他的独特雕塑中的“深沉”“苍劲”“力与美”的造型感染能力;进而感受他的“潜力”“爆发力”才决定长期支持田老师,并修建雕塑工作室。当时中国所有艺术家、雕塑家都一样,工作环境不佳、场地狭小,附属于单位或学校的阴暗角落,与现在大陆艺术家的工作环境不可想象。

——财团法人山艺术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收藏家林明哲。

     

图片来自:新浪收藏《亦师亦友——大家眼中的田世信


        热爱与执着,是实现梦想的不二法则。无论是个人梦、中国梦,发自内心的追求动力,胸怀世界的使命感召,坚持不懈的身体力行,沉心静气不为名利所困,清灯黄卷耐住孤寂百味。心向目标朝乾夕惕,成就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追梦者,内心都是孤独的。但行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充实而幸福!



雕塑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观赏雕塑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观摩到什么,感受到什么,领悟到什么……是另一番风云际会。


        正看着《道成肉身》系列,身旁响了小女孩的声音:“他们这么大了还没学会穿衣服啊,真不应该!” 

        我低头一看,一位最多只有展台高的小女孩,站在她姥姥或奶奶的前面,看着一溜几乎都没有衣着的人体雕塑,评论着。

       我笑着加重了语气:“就是!” 又看了她们一眼,祖孙俩都笑起来。



        艺术与生活差异,美学与习俗交织,文化与法规的变迁,立场与视角的局限、少数与多数的悬殊……决定了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判别与倾向。


        在儿童性安全教育中,普遍传授的“背心、短裤遮盖的地方是隐私部位,不能让别人随便看和摸”。同时又如何对于小朋友解释城市雕像与展览馆中的毫无遮挡呢?

       这些孩子来说,这类人体雕塑是正面榜样还是反而典型,是为之羞耻还是感到礼赞,是心旷神怡、激发共鸣、学习借鉴还是春心萌动……艺术鉴赏的素质教育在人文素养之中,与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应试教育密切相关,目前看来,还是有些混沌啊。


拍摄雕塑,不仅是对原作的观照与还原,亦是在原作基础上再创作的过程。但是,我不会成为一位摄影家,即使有这么好的素材。为什么?


在我十几岁时,我父亲就对我说: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什么都有兴趣。但不能什么都做,要抓主要矛盾。在我的婚礼上,老爸专门请书法家现场挥毫:“得之多于弃也,吾斯从之矣。”


十多年前,在心理专业的求索中,也面临诸多困惑。一次有机缘同李中莹老师共进早餐时请教,他指着餐厅四周的灯同我说的话,让我一直铭记在心:如果一个人有一度电,把这些灯都点亮,光会很暗淡。如果集中在一点,这一度电就可以变成激光,就有穿透力。


荀子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没多久,同陈向一教授聊到专业方向。向一说:一个领域坚持做十年,你就是专家。这对当时专业方向还没最终确定的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再后来,我的博导李凌江教授进一步说: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儿!

……


在师长们的引领与点拨下,我在专业方向上坚定前行,将人生中的困顿、磨难逐渐转化为人生使命、不竭动力与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看到田世信的人生经历,不禁心有戚戚。人生的命运的起点,也许我们无从把握。但前行的方向,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



尾声


        参观展览期间,突然有位女士冲过来叫我。疑惑中,听她报上英文名,才猛然想起是十几年前在深圳书城英语角学英语时认识的同学。自从课程结束,十几年来再未谋面,她都能一眼识别、上前相认,让我惊叹人与人之间基本性能差异之大。


      穿越十余年的重逢  (拍摄:孙丽杰)


        人的天赋、能力、条件各所短长,平台、机缘、资源可遇难求。发挥所长,向着心中的梦想,用现在能用的,做当下能做的,自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我还是去做我擅长的事儿吧:)




作者简介

        隋双戈,医学博士(应激干预方向),MBA,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欧洲认证EMDR心理创伤治疗督导师、培训师候选人,国际催眠治疗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春风网(心理创伤援助公益平台)创始人,深圳市春风应激干预服务中心总督导,深圳“十佳爱心人物”。

长期组织、参与地震、火灾、滑坡、泥流等灾难事故、性侵、砍杀、枪击、自杀等各类事件影响人员的心理援助。擅长处理压力、焦虑、危机事件及引发的各类问题,整合创立了应激干预“简快重建法”。




附录

1、图片:除注明来源外,均为隋双戈拍摄

2、参考资料来源:

      新浪收藏:亦师亦友——大家眼中的田世信

      百度百科:田世信

      雕塑四十年:第一回展



版权说明: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编辑:徐小清    校对:Kitty)

(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