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和深圳市春风应激干预服务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心理应激干预大会暨首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论坛共举办了8场工作坊 本次带来的是大会工作坊系列的第一篇推送,“会中工作坊”——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博士、西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吴薇莉老师的《EMDR在哀伤辅导中的应用》。
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博士,西华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督导师,中国首批欧洲认证EMDR治疗师、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EMDR学组副组长;中国心理学会社区心理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大学生心理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兼副会长;四川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危机心理援助与创伤心理治疗专委会主任;四川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心理学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常务副主任。
EMDR(“眼动脱敏与再处理”)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EMDR疗法出现在1987年,心理学家Francine Shapiro在一次散步的途中发现伴随着自己眼球的左右运动,正在思索的烦恼的想法竟消失了。 随后她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证明对于处理PTSD症状的有效性。EMDR现在被美国精神卫生协会认可为处理PTSD的干预手段之一。EMDR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它能够帮助人们从困扰的生活事件中获得疗愈,减轻症状和情绪的干扰。 吴薇莉教授作为中国首批欧洲认证EMDR治疗师、督导师,为我们带来了的生动而难忘的内容。 而本工作坊的主持人吕秋云教授被称为国内最早的危机专家,她从65岁开始学习EMDR,觉得EMDR确实值得学习和推广。工作坊开始时,吴薇莉教授用绘本故事《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轻松地和学员们探讨生死并让学员们分组讨论——如果我们面对失去挚爱的虎斑猫,要如何去辅导虎斑猫,帮助它走出哀伤? 讨论结束后,吴薇莉教授用问题“什么是哀伤?”“如果请您分别用形状和色彩表达一个人内心的哀、悲、愁,您会选择?”来开启学员们的思考,并带着问题一步一步进入对“哀伤”的理解中。 学识渊博的吴薇莉教授从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帕克、史班格勒、沃登、恩格的关于哀伤的研究理论以及病态反应,阶段与表现。辅导目标谈到东亚文化圈的对死亡的理解与习俗,甚至包括少数民族的特别的对死亡的理解和习俗。概述了中国古代文化对死亡的理解、态度,用中国的文化容器和儒家的生死观来作为疗愈的一部分,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特别的文化窗。 结合本次应激干预大会圆桌论坛嘉宾潘争艳站长对生死话题的讨论,学员们的理解更加多维度了,对哀伤的理解和处理也有了清晰的思路。比如,哀伤的结束并不是切断与逝者的联系,而是怎么去安置逝者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死亡与其说是一种消逝,不如说是某一种生命形式的转化。 最后,吴薇莉教授总结了哀伤辅导中应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事以及帮助哀伤的儿童青少年的非常具体的建议。她说道,哀伤辅导是非常个人化的,没有一个方式适合所有人。要了解哀伤的人是什么人,处于什么情况下,有着什么样的需要,只有了解清楚后才知道怎么做。不要随便地给一些建议和客套话,实在不知道怎么做,就用同感反应去聆听及更多地陪伴。
课程结束时,吴教授和学员们分享了一首歌作为结束。大家可以在音乐中慢慢感受这次工作坊的精彩内容。另外,接下来还会陆续推送其余工作坊内容,精彩无限!千万不要走开哟!
我不在那里,我并没有睡去
我是激扬起的风,千丝万缕
我是雪地里的钻石,熠熠生辉
我是温暖的阳光,亲近着稻谷
我是秋季里的细雨,轻轻柔柔
当你清醒于早晨的安宁
在鸟儿幽静的盘旋种
我奔放着飞升的激情
而在被点亮的黑夜里
我有是释放温柔的朗朗群星
请不要在我的墓前悲泣,
我不在那里,我并没有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