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三人行之三丨自杀风险的评估和分级

作者:春姑娘 2020-03-26




亥年末,病毒肆虐,庚子年凋;医护挺身,不惧险阻,驰援抗“疫”


华夏之所,愁云笼罩,人人自危;心理援助,紧急召集,在所不辞


然形势之所急,经验之所限,盼有名师来指点


恰此时,邀双戈,请凯文,与杨丽,共漫谈



为了给在疫情期间提供心理援助热线服务的志愿者更多的专业支持,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督导项目天津督导点于2020年2月21日周五晚,特别邀请到了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隋双戈老师、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老师与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杨丽老师,一起用漫谈分享的方式,共同为大家带来热线服务工作中自杀危机干预的专项培训,帮助各位热线服务志愿者更有信心应对热线工作中遇到的危机。


现将本次培训的录音整理成稿,分享于此,为大家带来原汁原味的精彩内容。培训共计三个主题,今天为大家带来第三个主题“自杀风险点的评估与分级”的有关内容。

 

1.关于自杀的认识误区


谈论自杀的人不会自杀。

跟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会不会诱导他自杀?

放心我不会干干傻事儿了,我想通了。自杀危机是不是就结束了?

自杀是不是总是一种冲动性的行为?

自杀是不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

针对以上误区,隋双戈老师分析到:“首先谈论自杀的人有可能自杀。威胁别人要自杀的人,他有可能自杀身亡,即使他不是主观想自杀,但也可能误操作。自杀不一定总是一种冲动行为,可能是深谋远虑,我见到过这种蓄意的行为。还有,自杀的人心意已决吗?心意已决他打电话来干嘛?很多自杀它是一种矛盾的心态。而且即使当下心意已决,我就是不想活了,你跟他沟通之后可能会转变想法。随着时间推移人会变的。如果我们认为自杀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那么我们自杀干预的时候,你会有一个价值判断在那里。你跟他沟通的时候那感觉是不一样的,他总觉得你在批评他,你话里话外透着自杀就是不合理的行为。所以自杀其实它是一种选择。你如果认同这个的话工作就好做了。”

针对冲动性,徐凯文老师也进行了补充。

“我个人觉得一个人完全冲动,就是刚刚好好的,现在突然想死了这个应该是非常少的,或者几乎是没有的,他哪怕现在是个扳机点,是个诱因,说现在想要实施自杀,他应该有前面的长期的问题。”



2.自杀风险的分级



杨丽老师说到,自杀可以从自杀意念(主动和被动)、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演练到自杀尝试,是一个连续谱。在不同的点上,它的风险是不一样的。

针对于此,隋双戈老师也进一步说明了如何理解不同自杀等级。

“首先就是他有没有自杀意念。但是有自杀意念是不是他就很危险呢?那么我想现在咱们这么多人在这,那有多少人从小到大有自杀意念的?一定也不少。因为我看见有数据,至少15%以上。”

“光有自杀意念没有用的,然后就了解下一步有没有计划呀?他说‘那我还没想过呢’,没想过那你就放心了,你就知道他在哪个层级。”

“他说‘我想好了,我想怎么样’。在这部分还要评估他的自杀动机,他是不是有足够强烈的自杀动机?自杀动机有很多,利他性的,舍生取义,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还有自我性的,由于跟外界失去了联结,孤独而死;还有失调性的,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令人访惶不知所措而难以控制而自杀;宿命性的,他就觉得那就这样了,例如关在集中营暗无天日的人。”

“了解其为自杀做的准备,比如说他想采用某种方式。做了准备的危险程度已经很高了,那时候我们看他是不是开始采取行动了。”

“所以自杀的评估等级是由低到高。我们首先看他有没有自杀意念,之后有没有计划?再看有没有准备,最终他现在是不是已经采取行动?他采取什么行动?我们根据不同的自杀等级,我们的干预的形式会有不同。”

3.自杀风险的评估


关于自杀的评估,徐凯文老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

“有的时候只需要一个理由,他不需要那么多。所以不是说我要评估他所有的可能性,他有一个就够了,而活下去也只需要一个理由。我就觉得我们不需要去评估那么多的因素。”

“我觉得最主要回答五个问题就行。第一个问题就是他现在在做准备吗?他有计划吗?他计划到什么程度计划的越详细越可执行越强致死性越强,他肯定就危险度越高。

第二个重要的因素是我们要去了解他有没有自杀的经历。他已经试过一次,它打破了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往往就是自杀致死性最高的是有过多次尝试的人。而且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最近刚发生过的。

第三个,我会觉得我不怕他遇到的问题的难,我怕他的牵挂少。所以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他留恋的东西,他在乎的人,他爱的人。那么他的风险肯定就是低的,如果他跟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联系,那么对于他来说自杀只是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的选择。

第四就是其实大多数的自杀都是非冲动性自杀,都是有一个准备的过程,不过我们只是看到最后的结果。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自杀。危机干预实际上是保证这个炸药包不炸,只要它不炸,我们赢得时间,我们再去把真正的雷给排除掉,所以先保证安全。

最后,我觉得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他有没有病史。他如果有精神疾病病史,而且是那种自杀的风险非常高的,像抑郁障碍,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的障碍,那么他肯定是更高的。”

杨丽老师补充了一个预测变量:不怕疼。“疼痛耐受性高的人,更容易出现自杀尝试行为。英国有一个研究者提出,不怕死和不怕疼是对于自杀未遂行为有显著贡献的因素。”

徐凯文老师进一步说:“(不怕疼)不是生物因素所致,而是心理因素所致。如果从医学角度来说,他可能是一个应急强烈应激这种状态下的时候,他确实疼痛感是会低的,并不是他生物上有对疼痛的耐受,而是他要用这个来处理情绪。”还有“解离状态下的时候确实可以大大的缓解肉体感受到的痛苦。”



4.危机也是契机


徐凯文老师最后分享到:“就是我们要记得——这个话听起来有点鸡汤,但是,事实上就是如此,就是资源总比问题多。什么意思?比如说刚刚隋老师谈的就是应付方式,我觉得我们可以讨论的更细一点点,我们实际上是要跟来访者讨论一个安全方案、安全计划。就是出现最糟糕情况的时候,有些什么样的资源可以保证你安全,你可以做些什么事情,你身边有些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去帮助你解决这样问题。我还是这样讲,就是打电话过来是求生不是求死的。危机也是契机。”

杨丽老师最后也提到:“一个人出现一些自杀的想法或者行为,是有很多原因的,而不是说这个人本身存在多少问题。我会把自杀是作为一个现象,或者说是我和有自杀行为个体一起讨论的一个对象。然后我们与来访者站在一起,合作着来理解、管理和降低他的自杀风险。”


专家介绍


隋双戈

医学博士(应激干预方向),MBA;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

EMDR心理创伤治疗督导师、培训师候选人;

国际催眠治疗师。

2000年起参与热线服务,为团中央、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系统提供热线咨询师志愿者培训、督导多年。曾参与非典、"5.12"汶川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及性侵遭遇者心理援助。

整合创立了心理应激干预“简快重建法”。所创始的深圳市春风应激干预服务中心联合多家单位发起“同舟计划”,为参与疫情心理援助的专业人员、志愿者提供培训和督导。




徐凯文

博士,副教授;

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副主任、总督导;

北京和睦家医院(UFH),执业精神科主治医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 秘书长;

心理咨询师注册工作委员会 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理事;

心理治疗与咨询委员会 委员;  

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 委员;

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 委员;

社会精神医学学组 委员;

中国性学会 理事;

性心理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杨丽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杀的心理机制、干预技术和干预策略;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

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危机干预总督导;

天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

天津市自杀心理与行为研究实验室负责人;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委员;

精神分析专委会委员;

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委会委员。


本文来源:天津大学心理中心微信公众号


延伸阅读:
铿锵三人行之二丨心理援助服务中自杀危机的处理(文字版)
铿锵三人行丨心理援助热线的工作经验分享
【0308期】回放汇总 | 战胜疫情,心理援助公益课程
疫情应激个体干预“简快重建”手册
疫情时期的公益援助:打赢这场战,心理也很重要
春风热线招募 | 咨询师的成长平台
征集 | 发现疫情中平凡而不普通的故事
招聘 | 疫情过后,“职”想见你

来源:天津大学心理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