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春姑娘 2021-10-11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希望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教育帮助青少年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以及共创更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
或许有人会问,现在的年轻人生活条件那么好,心理怎么可能会有什么问题?大惊小怪了吧。
然而,《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的数据显示:16.1%的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73.6%的人群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此外,北京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在调查[1]中发现,超过30%学生存在着厌学情绪,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更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但实际生活中,除了学生,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也缺乏对生活的热情,甚至无法感受自身的存在——“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 ,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出现自杀自伤等行为。
有人会将这些表现跟抑郁症联系在一起,但徐教授却发掘这背后更深层的概念,将其称之为“空心病”。
徐教授将“空心病”定义为“因为价值观缺陷所导致的心理障碍”[1]。这个概念中蕴含着两个关键信息:[5]
01
“空心病”没有具备可量化的诊断标准
虽然“空心病”的表现跟抑郁症很相似,比如持续的情绪低落、对生活缺乏兴趣和动力、感觉生活没意义等,但是又有所不同。
抑郁症可以通过明确的诊断依据和量表进行判定,而“空心病”并不能。并且往往会被误诊为抑郁症,但传统的心理治疗疗效却少有起效。
02
“空心病”与“价值观”
在一般的心理学定义中,较少将心理障碍与“价值观”相关联,而“空心病”却指出其背后的原因是“价值观缺陷”。这说明这种心理障碍超越了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同时阐明了一种心理亚健康的状态,而且是和价值观紧密相关的。
这说明,“空心病”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概念,既呈现了个体的心理状态,也反映了社会因素的影响。
正如“空心病”的定义一样,其背后的原因也是多因素的,包括遗传生理、个性心理特征、社会发展、家庭氛围和学校环境等因素[2]。
就拿成绩来说,作为还在学校的青少年,会主动或被动地去追求好成绩。因为成绩高会受到外界的肯定,这种肯定会使得青少年增强正向的自我评价。
但同时,青少年过度追求成绩,也会产生巨大的焦虑和怀疑——“我能不能考好?”、“我要是考不好我是不是很差劲?”、“成绩是唯一能证明我能力的方式吗?”
徐凯文教授说道:“如今我们的孩子,是处于整个社会压力焦虑链条的最底端。所有成人的焦虑和压力,会层层传递到孩子身上。学校要出政绩,要提高升学率,家长很焦虑。”
而在这种多方作用下,孩子们会产生更多的无力感,在进入大学或者社会后,便有可能发展成一种无意义感,逐渐“空心”。
填补空心,关键在于将东西填入,而这个东西,便是“意义”,也即徐教授所说的“价值”。
如果你觉得自己总是找不到意义和价值,这里总结了一些可行的小技巧[4]:
① 主动创造目标和动机
个体的生活离不开目标和动机。如果实在没有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可以主动创造,不一定要那么大,一件小事也足矣,至少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方向和意义。比如加入一个公益组织,参加一次公益活动……
深圳市春风应激干预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春风”)作为一家公益组织,会开展各式各样的公益活动,比如儿童性安全教育绘本剧。
绘本剧的演员由春风使者(志愿者)扮演,在出演的过程中,既能向孩子们传播性安全知识,充当了性安全教育使者,又能在家长和孩子的肯定和笑脸中,获得“自我价值和意义”。
② 寻找“同频”的人
研究指出,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保持关系,是一种培养意义和价值的有效方法。同时,与一群聊得来的人相处,将更进一步促成意义的深化。
在学校学习之余,还可以加入一个感兴趣的社团组织,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做感兴趣的事情。在丰富自身课外生活的同时,也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动力。
③ 专注“让自己感觉像自己”的关系
在找到“同频”的人之后,你可以将注意力专注于与他们之间的关系,这种投入将有助于我们获得归属感和支持感。当和好朋友一起的时候,可以留意自己当时的情绪感受及心理活动。
④ 处理“失控”
在指定计划与目标获得控制感的同时,有可能也会有一些“失控”的情况发生。这时候可以尝试去感受和处理,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给予自己肯定,认可自己的能力,获得满足感。
突如其来的任务或许会让原本已经超负荷的你手足无措,但是你通过协商时间、安排事件,让所有任务都得以顺利完成,这时候你可以试着给自己一些奖励和鼓励~
通过手帐安排时间和事件,完成后可以记录下来
⑤ 感受细节
当细致、多面地去体验、思考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一种流动感会油然而生,这种感觉会促使个体产生价值感和意义感。自然风光和城市建筑,抑或是一个善举或微笑,虽然是琐碎而细腻的事物,但当真正去感受它们,在不经意间一股心流将淌于你心。
Joseph Campbell曾说:生活本身没有意义,是你将意义带入了生活。希望我们年轻的一代,最终都可以战胜虚无、填补空心。
【参考资料】
[1] 徐凯文.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EB/O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123/11/29478621_608745707.shtml.
[2] 汪星刚.“空心病”下的大学生心理障碍透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5):177-181.
[3] 朱思施,鲁林,文敏琳,马艺丹,涂燊.从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空心病”现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2(04):134-140.
[4] KnowYourself.豆瓣热搜“空心病”:活得很累又很徒劳丨中国年轻人的流行心理病,你有吗?
[5] 张楠,杨夫腾.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下青年学生精神生活的几点思考——从大学校园的“空心病”现象谈起[J].湖北社会科学,2017(10):171-177.
文字&编辑:杜与治
审校:李莹
来源:春风心理应激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