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春姑娘 2011-08-06
在创伤事件后,短暂地出现一些心理应激症状是人们正常的反应。大多数的人都会出现悲伤、恐惧、困惑或愤怒的感觉,做噩梦、不停地回想起灾难事件的场景、回避创伤情境或是对跟创伤事件有关的刺激过分敏感等情况也都很常见。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重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情况就会慢慢好起来。
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强烈情绪反应是正常的,却对之加以抑制,反而给自己增加了额外的压力。在心理援助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叫做“应激反应正常化”。在大规模灾难发生后,一些公益组织会发放心理自助手册或用其他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就是为了告诉受到创伤的人们:“你有这种感觉是正常的,不要担心。”
心理援助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压力疏导”,这也是被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条原则——你很可能会跟心情郁闷的朋友讲,“怎么了?跟我说说吧”或是“哭出来吧,哭出来可能会好一点儿”。许多大公司配备的“减压室”也是出于这个考虑——里面可能有“拳击袋”或是其他用于发泄的“充气玩具”等。
不过,疏导压力的方式并不是只有“哭”、“聊天”、“暴力击打”这几种方式,人们同样可以通过绘画、舞蹈、沙盘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也被称为“表达性艺术治疗”。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艺术是采用非言语的象征方式来表达,更具隐蔽性,受到的拘束更小,表达也更加丰富、灵动和具有创造性。
总而言之,压力疏导的核心在于“表达”。在聊天、哭泣或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当事人内心原本混沌的感觉可能变得清晰起来,发现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新方式,或是从创作中找到了自我满足感。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鼓励当事人表达不代表强迫TA去表达,当一个人还没准备好面对TA的情绪时,你能做的就是尊重TA的决定。表达必须是自愿的,在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下进行,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二次创伤。
创伤事件常常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如房屋倒塌,自己或家人受伤、残疾,失去工作能力,甚至是亲属死亡。人们是否有足够的经济社会资源和方法来应对生活中新出现的困难,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许多研究发现,受创伤个体感知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ASD、PTSD的发病率就越低。因此,心理援助的第三原则就是“提供支持资源”。
从这一角度来考虑,就能理解为什么心理援助工作者特别青睐团体辅导这一干预方式。许多人都希望和有类似经历的人讨论他们的创伤经历,人们还可以学习团体中他人看待问题的视角和应对方式,并建立起可以长期依靠、互相理解和值得信赖的人际关系。当援助工作者是外来人员时,团体成员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对于后期的恢复就更加重要。
但是,在做出“提供支持”的承诺之前,一定要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能做到。如果可以,那就慷慨地借出你的肩膀,告诉TA,“不管怎样,还有我和你一起面对”。
当然,提供支持资源的方式有许多种。在创伤发生的最初阶段,陪伴、倾听和一些恰当的肢体接触就是很好的支持。当人们从震惊和悲伤中恢复过来,开始为明天焦虑和担忧时,提供一些实用资源将有利于受创伤者走出困境。
尽管大多数经历过创伤事件的人都能慢慢地从最初的应激反应中恢复过来,但调查显示,15%-20%经历过严重车祸的人可能会发展出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综合征,叫作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症状:
1) 创伤事件以一种或者多种形式持续地出现,如闯入性的思维、影像或声音,噩梦等;
2) 持续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联的行为或刺激,或对一般事务普遍的反应麻木;
3) 持续的高警觉的状态,如入睡困难或易醒,容易出现愤怒情绪,夸张的惊跳反应等。
若一个经历过创伤事件(如战争、自然灾难、交通事故、被强奸或是虐待)的个体持续表现出上述三类症状(1个月以上)而没有改善,并且感到强烈的痛苦或是社会、工作、生活能力被明显损害,那TA就极有可能被诊断为患有PTSD,需要专业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帮助TA度过这个难关。
PS:
实际上,在这篇文章中,只是介绍了心理援助的一些基本原理。对这些基本原理的掌握并不能让我们具有强“治愈能力”,但却至少可以保证我们“不伤害”。将这些原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也许还能改善人际关系哦。
这篇文章也基本是从负面的角度来讨论创伤事件的。但也有学者从更为积极的角度来研究创伤,认为“创伤也可能是一种契机,个体可由此学习如何克服困境,增强自我力量,实现自我超越”。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进行自我心理保健有几下几点:首先,不要感到过分的恐慌。每个人在经历了创伤事件后都有可能会出现以上的症状表现;其次,要认识到重大应激事件对人的影响是可消除和控制的。一般在一周以后,大部分的人都会自行得到明显改善。而且,经历了这次灾难还会变得更加坚强,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磨难和困难。
第三,应减少独处,保证正常的工作、生活模式的延续。增加与朋友、家人的沟通,说出感受和不舒服,积极参加集体性的活动,近期内不要给自己增加其他方面的压力,近期内不要接受其他挑战性的工作,近期内不要做出重大的决定,以及注意能量和营养的摄取和适当体育锻炼等。
与此同时,事故后的放松方式也尤为重要,呼吸放松有坐姿、卧姿、站姿三种准备姿势。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气吸得深、吸得饱;在紧张时,坚持10次左右,方可以起到放松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寻求当地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以及卫生部门心理援助专家的帮助。(完)
编辑:谌超
来源:春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