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北新闻网 2007-12-24
东北网12月23日电 哈尔滨市某高校学生李刚(化名)在择业期间被本校同学骗至山东,陷入传销团伙的控制。学校委派保卫处人员奔赴山东,在黑龙江省公安厅及山东省公安厅经侦大队警务人员的全力配合下,最终将被传销组织控制一周之久的李刚等人解救。近日,当事人讲述了这段难忘的经历。
身陷“囹圄”——令人躁动的“励志”培训
李刚是哈尔滨市某综合性大学生物系的学生,家庭生活拮据,每月生活费300多元,经常找机会打工赚钱。就在李刚四处找工作的时候,接到了曾经在校社团组织任职的郭某的电话,说他在山东德州做生意,每月能挣3000多元至几万元,并邀请李刚过去创业。李刚想,这几乎是他一年的生活费,便动身前往德州了。李刚来到德州后,郭某到车站接他,很热情地带他吃早饭,并打车去其住处,郭某以核对年龄为由要看李刚的身份证。之后,郭某又借李刚手机发短信,把手机也拿走了。就这样,李刚被带到了一个小区的居民楼内。郭某推开一扇门,里面有100多人在上课,个个情绪激动。曾经接受过学校安全教育的李刚立刻意识到这是在搞传销,二话不说转身就跑。郭某拉住李刚说:“你既然来了就考察一下,不行我送你回去。”几个男的在门口拦住李刚说:“再跑就打死你!”
之后他们开始对李刚“洗脑”,每天重复同样的生活。“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们,未来的千万富翁们,奔驰、宝马的主人们……”每天都是这样的开场白,听的人个个都很激动。然后开始介绍新朋友,其实都是被蒙来的。大家鼓掌,称赞新朋友很帅、很漂亮。新朋友上台亮相,台下一片欢呼,让你很有面子。接着,功能导师讲解某化妆品的神奇效果,说得天花乱坠;制度导师讲解行规、梯级制度,以及如何晋级、跳级等。总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卖的产品越多、拉的下线越多,成功就越快。然后讲成功故事:大学生赵某,毕业后和某公司签约,年薪10万元,有车有房。后来被朋友以“玩笑”带到这里。小赵开始非常生气,认为朋友骗了他。后来安心考察行业,现在做到了代理员,月薪几万元,比原来更潇洒!每天总有人陪着李刚(其实是监视),可他们说的“精英”李刚却一个也没见过。就在李刚参加该组织的各种演讲活动时,意外地碰到了同在一所学校的宋强等三名同学,李刚立刻意识到宋强也和自己一样是被骗来的,由于旁边有人监视,他们只能以相互点头的方式打招呼。当李刚再次碰见宋强时发现,宋强的头部已经被人打得流血,李刚意识到,自己必须寻找机会逃离这个传销窝点。
机智逃脱——隐藏陷阱的“温馨家庭”
李刚回忆说,他们分别住在很多个不同的地方,一般在居民小区里,过一周左右就会搬家。组织内部大家互称老板,“亲如一家”。他们宿舍的负责人姓杜,大家叫他杜导,资格很老。在众人不露声色的威压下,李刚也只好听其指挥。在内部大家都不掩饰自己的身份,李刚发现,整个组织200多人,至少有四成是大学生,来自全国不同地方。这些人一有机会就亢奋地讲述别人的成功经历。在“家”里,杜导等人很关心像李刚这样的新人。吃饭前一起唱歌、做游戏,一个人未到就不开饭,每天都是萝卜、白菜,吃不下时,他们就往里面加盐、加醋,劝多吃,还抢着给洗衣服、洗袜子。
杜导经常找李刚谈心,对李刚考核,想让其早日“上线”。但李刚心里清楚:传销是骗人的,六亲不认。如果就此荒废学业,对不住辛辛苦苦的父母。组织的上层领导们经过几次的开导后还不见李刚加入,便拟好了给李刚家打电话的稿子,让李刚向家里人要3000元钱,可李刚家生活本来就很困难,听到李刚的要钱电话后说先向亲戚借一下,李刚马上说“不用了”,话音刚落,旁边的人就给了李刚一记闷棍,李刚便昏了过去。
为了不吃眼前亏,李刚假装想加入该组织,组织的领导人看到李刚有悔改之意,便放松了对李刚的监视。李刚发现自己屋内的窗户铁栅栏有个小口可以钻出去,并观察到楼下的状况后,决定跳窗逃跑。就在李刚误入传销组织的第三天,趁监视人不在的机会,李刚利用在大学学到的火灾自救跳楼知识,从所住的三楼跳了下去,跑到街上向当地同学借了路费返回了学校。
成功营救——四名学生摆脱传销团伙的控制
“我被传销团伙绑架”、“快去解救同学”……李刚回到学校后立即向辅导员报告了遭传销团伙控制的事件经过。很快,该校领导商量出对策:首先向警方报案,并派两名老师火速赶往山东营救。得到指令的校保卫处派出了办案经验丰富的同志随同省市公安部门的人员一道登上了开往山东德州的火车。他们到达德州后,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立即实施了排查,并把范围指定在某居民楼。当一路跟踪至传销窝点的居民楼时,李刚所在学校保卫处老师和当地派出所的民警等三人立即向上级警方通报,并直接冲入室内大喊:“蹲下!”一时控制了局面。随后赶到的“110”警察一举端掉了该传销窝点。然而在这个窝点里却没有找到要找的宋强等三名同学。正当大家感到希望渺茫的时候,李刚学校保卫处派来的老师提出了逐个审问的办法,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了该组织的领导层人物,让其说出了可能藏匿学生的地点。次日16时,在传销“魔窟”里经历了6天折磨的宋强等三名学生,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迎着自由的风,在学校老师的保护下,终于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学校。
目前,已经找到工作安全返校后的李刚已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心理状况也已调整过来。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十分乐意将自己的经历说出来。他说,传销组织里大部分都是被骗的大学生,说明现在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很薄弱。自己虽然幸运脱险了,但希望用自己的事例给广大的大学生们提个醒:毕业生只身外出求职一定要小心,加强保护意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发人深省——阅历少、压力大使骗子有机可乘
近年,全国各地破获的传销案件中,大学生参与其中的为数不少。黑龙江大学保卫处李副处长认为,首先,传销者的虚假宣传迎合了部分大学生急于“建功立业”和摆脱经济困境的心理。随着高校扩招,一般院校的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家庭困难的学生尤其渴望尽快找到理想的工作,摆脱经济困境,加之对传销的本质认识不清,容易上当受骗。其次,传销者的“洗脑”灌输和“亲情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学生在校园和社会上无法实现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第三,高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内容存在缺陷,使传销有了可乘之机。第四,目前对传销的本质和危害性的宣传力度不够,内容上也缺乏针对性,特别是结合案例的宣传少,对学生的说服力还不够强。
对此,专家指出,大学生上当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社会阅历少,思想单纯,容易感情用事,加上自我防范意识差,客观上给了传销组织行骗的机会。对于“初相识的朋友”,不少学生缺少刨根问底的习惯,在不辨是非的情况下,甚至在助人为乐的思想下,上当受骗。
其二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即使找到工作,其所获收入也往往达不到预期值,因此求职心切,求高薪心切。传销组织假借招聘名义,打着“高收入”、“好工作”和“高回报”等幌子将大学生骗入传销陷阱。因此建议学校可在大四学生中开设加强安全意识的课程,让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们学会如何避免掉进求职招聘中的陷阱,提醒大学生在填写简历时,其他的尽量不要公开家庭住址和家庭联系方式等信息,仅仅留个人手机就可以。涉及到就业网站时,除非学校做要求的,尽量不要随意注册,遇到宾馆等地点面试的,即使去也要结伴前往,同时把面试地点、时间告诉同学或者老师。面试之前,对于自己所要前往的公司,地址和电话都要一一确定。记住所到地方附近的标志性建筑。面试时,留意招聘单位的人员是否都有事可做,了解他们对于所从事职务的熟悉程度。如果对方要求交现金和钱物,对方很可能是传销或者诈骗。如果面试者要拍照,尤其是个人尊严受到侵犯时,千万不能答应。万一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要保留好证据,尽快与家人、朋友或公安部门取得联系。总之要随机应变,不要因为处理不当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文中人物名称均为化名)
链接
什么是传销?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编辑:dida 邹琪琪) |
来源:http://news.nen. |
来源:http://news.n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