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隋芳林 屹耳的蝴蝶结 2017-02-17
“抗精神病药就像钢丝球一样。如果你在平底锅上把什么东西煎糊了,就得用钢丝球把那些残留物狠狠地刮掉。”
抑郁症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精神疾病,然而,对于这类特殊人群,是否需要应用抗抑郁药物,需要用哪种抗抑郁药物,一直存在争议。
治疗中的青少年看起来很好,部分要归功于药物。
“真希望你能快点好起来。”
然而人们在健康问题的认知上,一般不是指你能够控制自己的问题,而是指脱离药物:“我的意思是,真希望你能快点停药。”人们会说。
约翰•格雷登说,
“
不服药、断断续续地服药,或者不适当的降低剂量的后果,那便是脑部受损。
你开始转为慢性,逐渐变得严重,陷入痛苦的循环,你并不需要一直这样忍受下去。
我们治疗糖尿病或高血压,不会采取断断续续的服药方式,那为何抑郁症要如此?这奇怪的社会压力来自哪里?
在不服药的情况下,这种疾病在一年内有百分之八十的复发率,而服药的话,百分之八十的状况都维持地很好。但有些科学家对不良反应不肯如实陈述,却试图建立一种无所不能的百忧解理论,导致持反面意见的人因此错误地鼓吹这是一种具有重大危害的药物,并将这些观念强加在无知大众身上。
”
原本服药有作用的病人,若是间歇性地停用又服用,药物就会失去疗效,而且每一次发作,就增加百分之十转为慢性和不可避免性疾病的风险。
许多不想吃药的青少年的态度是这样的:“我想看看自己可以离界限有多近而不至于陷入麻烦。”实际上应该尽量远离这悬崖边。
他们经常会期待治疗师是个魔术师,魔杖一挥就医好了他们所有的病痛。曾经有案主就真的对治疗师这么说。有些人表现的则不那么明显,不过也抱着同样的虚幻态度。
最近的一项网状 Meta 分析,筛选出已发布和未发布的关于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急性期抗抑郁药物使用的相关的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的主要结局为抗抑郁药物的疗效(通过评估抑郁症状的改变)及耐受性(因不良反应而导致的停药)。研究分析的主要结果如下(A Cipriani, 2016):
疗效方面
除了氟西汀在统计学上显著优于安慰剂,其他所有抗抑郁药,疗效均不显著,其中疗效最差的是去甲替林。
耐受性方面
氟西汀也同样显著优于度洛西汀和丙咪嗪,其中耐受性最差的是丙咪嗪。
因不良反应导致的停药方面
丙咪嗪、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因不良反应停药的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
安全性方面
主要评估了患者的自杀行为及观念方面,丙咪嗪、安慰剂、度洛西汀、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帕罗西汀均显著低于文拉法辛。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期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单从疗效而言,氟西汀最佳,去甲替林最好不用。但并不意味着,你就需要给患者换药,还是需要遵从个体化的原则,因为每个患者对于各种抗抑郁药物的应答不同。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所致的停药比例相对较高,选药的时候需要权衡其风险与获益。
该研究的结论为,对于这类特殊人群在抑郁症急性期,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似乎未给患者一个明显的获益,考虑到抗抑郁药物治疗急性期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风险与获益,再加上抗抑郁药物对于这类特殊人群可能会导致自杀的潜在风险,应用抗抑郁药物需要慎之又慎! (A Cipriani, 2016)
是医药救了我们,但我们也要注意病原。百忧解不是用来避免和病人交谈的,而是用来深入了解病人的。
虽然这方面的资料错综复杂,但从中可以看出,结合药物和心理治疗的效果比单用一种好。看起来,把越多成分塞进人类大脑搅合,对治疗忧郁可能愈有效果。
“
要是第一次崩溃把我推入整个深渊之前便开始服用这些药,就可以在他不可收拾之前先控制住,同时可以一并避开真正的崩溃。要是不中断让我度过那次崩溃的药,我可能永远不会陷入第二次崩溃。在我准备进入第三次崩溃时,我决定不再愚蠢地重蹈覆辙。
”
《走出抑郁》的作者安德鲁•所罗门说。
药物治疗和精神治疗不是相互对立,各自适用于特定的忧郁症患者,而应该互相协调合作,依病人不同的情况而联合或分开使用。
最好的抗抑郁药是最适合自己的抗抑郁药,可能和亲戚朋友用的一样,也可能完全不同,要和医生配合。
(原创,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
排版:隋芳林
参考资料:
A Cipriani, X Zhou, C Del Giovane, et,al. Comparativ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antidepressants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network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2016(388):881-890
[澳]格雷姆考恩 (Graeme Cowan)《我战胜了抑郁症九个抑郁症患者真实感人的自愈故事》Back from the Brick ,True Stories and Practical Help for Overcoming Depression and Bipolar Disorder,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11月
安德鲁.所罗门,走出抑郁,重庆出版社,2010-8
来源:春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