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心理医院 ) 2020-04-07
在生命旅途中,哀伤是必然存在的,但哀伤又何尝不是一种获取呢,在哀伤让我们无处可逃的时候,或许也能通过转化它来促进我们生命的成长。
以下文章来源于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心理医院 ,作者龙迪
在找不回来(过去)的日子里增加生命的质感
转写者:王纪晨,刘苡青(北京印刷学院)
下文是龙迪老师在武汉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心理医院组织的“危机时刻,我们同在”第二期公益课程中讲座的逐字稿。
因为听课的过程非常感动,接受到龙老师说出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发自心底,所以将讲座转为逐字稿,和大家分享。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龙迪。
今晚我将和李关党先生在北京与大家分享,如何面对亲友离世的哀伤。首先,我非常感谢童俊教授的邀请,给我机会与大家分享这个不能回避的人生议题。
我在准备这个讲座的过程中,重新梳理了相关的工作经验和个人生活经验,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
好,回到我们的当下。眼下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经历着与亲友的生离死别。虽然从道理上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人终有一死,是必然的;可当亲友真的从我们的生命中突然消逝,我们大多数人很难轻易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特别是现在,我们自己也身处疫情当中(也有感染病毒的危险)。我们不仅要学习在失去亲友的日子里活下去,而且还要学习超越生死的智慧。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这也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去学习生命智慧)。
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北川中学成立了心理援助工作站(安心团队),我被派到那里当工作站站长。在此后的三年五个月中,我带领安心团队为北川中学师生做长期心理援助。大家都知道,地震,让北川中学每一位师生都经历着丧亲丧友,不少人甚至目睹亲友离世。所以,他们的伤痛是非常地深重的。
2008年6月2日,我和队友首次进入北川中学在绵阳的临时校园,深深地感受到那浓得化不开的哀伤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不过,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在陪伴师生们的过程中,见证了他们走过哀伤历程(的经验),那就是我们今天讲座的主标题:在找不回来(过去)的日子里增加生命的质感。
转化哀伤是需要能量的,是需要力量的。我们先用一首歌,把我们带到我们内心中有和平力量(的地方)。让我们用(内心)平静的力量,来享受今天的讲座。这首歌其实就是一个正念歌曲。咱们这个系列讲座,前面童慧琦教授已经跟大家分享了身心安顿的方法,讲的就是正念。正念最重要的是回到呼吸,回到身体,感受我们内心和身体的安在。虽然现在的日子是不容易的,但在艰难的时候,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身心祥和。这就是我们转化哀伤的重要力量。
歌非常好唱,我唱给大家听,大家可以跟着一起来唱歌,做一些动作。
吸进来,呼出去;
吸进来,呼出去;
好似盛开,一朵莲花;
我清凉,如一滴露;
一如高山,屹立不移;
像大地,一般稳厚;
我自在。
吸进来,呼出去;
吸进来,呼出去;
我是净水反照着,
什么是真,什么是实;
在我觉得,心里深处,
空间满溢,在其中;
我自在,我放下,我自在。
我们可以用这个方式来庆贺,我们在这个当下还活着。虽然我们有难过的时候,但是当我们能够回到呼吸,回到身体,我们就能感受到我们的内心是有空间的。这个空间可以帮助我们转化我们的痛苦。我们能够放下我们的烦恼,放下我们的痛苦,同时升华出更多的美善,不仅是为自己,也为这个世界。这首歌就是提醒我们,在困难的时候也要记得回到呼吸,回到身体;然后接触内在力量,就是平静的空间。
下面我们就回到今天讲座的内容。在我跟大家探讨和分享怎么去转化哀伤的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澄清以下几个概念。在学术上,常常会有三个词:丧亲、哀伤、哀悼,(是与亲友离世有关的不同概念)。
丧亲,是指我们经历的亲友离世(客观)事件。
哀伤,是指由丧亲事件引发的身心反应。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过,自然哀伤过程对人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探讨怎样去转化哀伤,可以减少我们的身心伤害,同时又能够贡献超越生死的生命智慧。这是我们今天分享的主题。
哀悼,是指悼念和纪念逝者所进行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仪式过程,比如说安葬等等。
1. 理解哀伤
1.1 哀伤,是一段痛彻心扉的历程
哀伤是一段怎样的经历呢?我相信经历过哀伤和正在经历哀伤的朋友都会有深刻的感受——那是一段痛彻心扉的经历。一般人的安慰、大道理是没用的,因为这种痛很深。
为什么这样呢?那是因为:
第一,我们失去了我们在乎的人,我们也失去了和这个人很深的情感联结;我们会感到好像自己被孤零零地抛在这个世上,感到孤独。当我们在乎的亲友在世的时候,我们感觉到活着有意义、有价值,是因为和这个人有联结、有情义。但是现在他/她走了,特别是当我们意识到他/她再也回不来时,我们会感到失去联结,感到孤独。所以,从这意义上来说,哀伤最核心的情绪是孤独或孤单。
第二,在失去联结的孤独背后,我们也会有一些恐惧。有的人(恐惧)深一些,有的人浅一些。这个恐惧是对人生无常的恐惧,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恐惧。这种恐惧可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很担心,对我们很重要的人不在了,我们未来的日子怎么过?我们对未来的生活是有恐惧的。
另一方面,我们更深刻的(恐惧)是,当我们的亲友离世的时候,我们这一次是真切地感受到死亡离自己很近。我们自己也终有一天(会死去),而且这一天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到来;特别是在现在疫情的时候,这个时间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短。对生死的恐惧应该是人类最深在的恐惧吧,而这种恐惧是很难让别人分担和化解的。
(因此,当丧亲事件和感觉)都砸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在孤独和恐惧中(经历)这种痛彻心扉的(历程)就变得可以理解啦。
可能有的朋友习惯于做一个坚强的人。可是,当哀伤痛彻心扉的时候,人就很难坚强,脆弱就会涌现,甚至很多的泪水。有些朋友可能不喜欢自己这一部分。但是我要跟大家说,哀伤让我们在痛彻心扉的经历中有脆弱的表现,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非常自然的。因为这个痛,是痛在心碎!因为对我们重要的人不在了!
不过,心碎,(并)不是因为我们脆弱,也不是因为我们无能,而是因为我们对人有情。我们平时很忙碌,可能只感受到对人有情是真实的。我们可能忽视了与天地的连结。所以,(当亲友离世)这个时候,我们的孤独和恐惧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这是可以理解的。
我说这段话,就是想对丧失亲友的朋友说一句:当你在痛彻心扉的心碎中感到自己脆弱、无法坚强的时候,你要跟自己说,不是因为你懦弱和无能,而是因为您是一个有情义的人——你舍不得亲人离开!
1.2 哀伤,是一个自然疗愈的过程
刚才讲的是哀伤让人心碎的一面。不过,哀伤也有宝贵的一面——它是一个自然疗愈的过程。经历哀伤的痛,我们在痛的过程中去转化痛,会升华出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也就是说,我们在未来的日子可能会活得更加真实、更加深刻。所以,当这个(哀伤之)痛(让)我们无处可逃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它来促进我们的生命成长。
不过,这个自我疗愈的过程,或者是自然疗愈的过程并不是太容易的。它有时候可能很漫长。更重要的是,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独自前往!虽然很多爱我们的人想把我们的哀伤拿走;虽然我们爱别人,想帮那个人分担哀伤,但是,最根本的自然疗愈过程是需要独自前往的,这需要我们在哀伤过程中培育勇气和力量。
我们独自前往做什么呢?我们可能要做两件事。
第一,重建连结。前面我们讲了,哀伤的痛彻心扉就是因为我们失去联结,因此我们需要重建联结。也就是(说),我们跟逝去的亲友用新的方式去建立联结,我们还要跟活着的人和活着的世界建立联结。
第二,重整生命。在独自前往和重建联结的过程中,我们会对生命有新的理解。我们每个人怎么理解人生、理解生命,其实都不是别人规定的。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遇到了什么人生素材,我们就从这里学习,(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就不一样了。当我们经历丧失——失去亲友的时候,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就会自然(与之前)不同。后面我会跟大家再做一些讨论。
1.3 哀伤的心路历程
我们今天的讲座主要围绕心理,我借用前人的理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哀伤的心路历程。
(思念、想念、渴望见到逝去的亲人,是丧亲哀伤的核心心理特征,通常伴随强烈的情绪痛苦。美国哀伤与临终关怀学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ubler-Rose)曾在二十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五个阶段理论,试图描绘人们面对哀伤/临终的心路历程,认为人们透过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这五个阶段,学习接受亲友离世的事实。这个理论在过去50多年广泛应用于临终关怀和哀伤疗愈,同时也在学术届饱受争议和批评,但仍不失是个简化工具,帮助我们简要地理解正常哀伤的复杂过程。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的阶段,这些阶段也不一定会依序发生。丧亲者通常在五个阶段之间穿梭往返,可能会反复、交叉、重叠地出现多样的哀伤反应。)
否认
当我们遇到亲友离世的事件时,可能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变成了灰色,甚至世界也变成灰色。这个令人伤痛的危机事件,会对我们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如果你跟这个亲友的关系很好,跟他感情很深,那么你受到的冲击会更大。这时候,我们的神经系统自动会有一个保护反应,就是否认。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经历一件自己不能承受的事件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就是震惊。我们感到不能相信:这怎么可能是真的呢?!但是,不断收到的信息一次次向我们证实,这件事就是真的,比如亲友离世,我们不能接受这样大的情绪冲击,我们就会否认。这其实是一种保护!但是,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这个否认阶段,一直不承认、不接受这个事实,我们的疗愈过程就不会启动。所以,当我们或家人和朋友否认亲友离世的时候,我们要理解这是保护性反应,但是也不要在这个阶段停留时间太长。
愤怒
当很多信息都证明(亲人离世)这件事是真的,而我们又很难承受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产生愤怒的情绪。愤怒是一种改变现实力量。我们会调动身体所有的能量,为了改变现状而一搏。但是,亲人离世这个现实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对于让亲友起死回生是如此无能为力。这样,我们很容易把愤怒转向自己。我们会恨自己没有做什么,或者做了什么让亲人离世。我们可能还会对逝者生气,怨他/她为什么这么狠心就把我们抛在世上。另外,我们还会把愤怒投向很多其他人,比如说家里人、同事,甚至是医护人员,还有管理者。我们会觉得,如果他们做了些什么,或者他们不做什么,这件事就不会发生。愤怒的宣言就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一定是有人做错事!这个人不是我,就是别人。愤怒的情绪其实是(人和哺乳动物共有的)本能反应,想(要)去做点什么,为挽救、改变现实而有所作为。但是,(强烈、持续的)愤怒是有伤害的。当我们把愤怒更多地指向自己时,我们会有很多内疚自责,这其实非常消耗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的。当我们把愤怒指向他人的时候,通常会破坏人际关系,别人也不愿意帮助我们。因此,我们在艰难时刻需要转化愤怒。转化愤怒,不是压抑愤怒,不是否认愤怒,而是要用一些办法让自己的身心平静下来。这是我们后面要分享的。
讨价还价
当(发现)愤怒不能改变(亲友离世的)现实的时候,有的人可能就会讨价还价。我相信很多失去亲友的朋友会有这样的经历,(感到)内心会有对话和独白。例如,如果我不做什么,这件事就不会发生;如果我做了什么,这件事就会更好,等等。这些是针对过去的(对话和独白)。还有(的对话和独白)是针对“假如”——如果是我替他去该多好。
讨价还价可以让我们的情绪稍稍和缓一些,因为我们需要给自己机会慢慢地接受现实。但是,如果我们在这个阶段停留太久,就容易让内疚和自责消耗大量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不利于哀伤的自然转化。所以,我们在转化哀伤的过程中也要处理内疚和自责。
沮丧/情绪低落
否认、愤怒、讨教还价都不能让亲友起死回生,人就不得不进入情绪低落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会感到悲伤,会感到非常悲伤,觉得好像(自己的)整个生命都被撕碎了。另外,也会感到空虚——对我们重要的那个人不在了,好像生活也没什么意思,没什么意义。这样的情绪持续很长时间又不能得到改善的时候,人就容易进入到“三无”的状态。一是无力,无能为力、无力回天的感觉。二是无助,可能很多朋友也安慰我们劝我们,但是我们就是觉得没有用,甚至他们都不理解我们的感觉,甚至他们每说的一句话,我们都觉得是很大的冒犯。我们会感到生气,总觉得没人能帮我们改变那种无力感。三是无望,无力又无助持续时间长,我们就会感到无望。无望是什么?是没有希望!“三无”状态持续很长时间,又没有人帮的时候,有的人可能就会想到死,甚至实施自杀。
接受现实
如果我们有机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有机会重新认识生命,有机会与逝去亲友重建联结,我们就可以进到比较理想的阶段——接受现实。我们不仅能够接受亲友离世的现实,我们还能够让自己的生命重生——去适应新的生活,展开新的生命画卷,重新上路。这是我们理想的状况,也是我们转化哀伤的果实。
具体表现是:
第一,我们开始能够接受亲友离世的现实是真的。针对亲友为何离世的缘由,我们不再躲躲闪闪,不再假如,而是直面现实,觉知到是因为感染肺炎,因为生病,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人有呼吸的生命,是由很多条件维持的。当条件不足的时候,生命就会停止,也就是呼吸就会停止。因此,我们知道:亲友离世是因为维持他/她呼吸和生命的条件不足够,他/她生命的时间到了。但是,我们的生命结束时间还没有到,我们还需要继续上路,去延续他们的生命,去把他们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第二,对逝去亲友的态度。我们会把对他们的怀念放在心中合适的位置。我们不是遗忘。那些与我们有情感联结的人,对我们有情义的人,我们不可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但是,我们不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思念逝去的亲友。随着生命的转化,我们能够把怀念放到心中合适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能够有力量在亲人离世的世界上活下去,我们还能展现新的生命画卷,为这个世界留下更多的美善。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希望我们努力往这个方向迈进。这样,我们的哀伤就不只是在生命中留下痛苦的印迹,还会留下很多活力的印迹、美善的印迹。
这五个阶段,在讲课的时候就是要这样一个个讲下来,但是在真实的生命里,我们通常是在这五个阶段中来回穿梭。我们可能到了第三个阶段又回到第一阶段。我们可能已经到了第五阶段,即接受,但当我们生病、疲惫、有压力的时候,可能又回到沮丧阶段。这都是非常自然的,但是,总的方向是迈向接受现实。(有些哀伤反应甚至并不在上述的描述中)
另外,(哀伤的心路历程)可能是跳跃的,有的人可能会跳过某些阶段,甚至不出现某些阶段;也可能是流动的,是变化的。但(理想的哀伤心路历程)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需要有人际支持。转化哀伤历程不是一个人独自奋斗能够解决的,身边人互相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2、转化哀伤的历程
接下来我就来跟大家分享哀伤的转化历程。我们要对哀伤有现实的理解,才不至于因为我们对哀伤的误解给自己增加新的压力,(或者)和身边人特别是家里人因互相误解而互相伤害。
第一,我们要知道,虽然哀伤让我们痛彻心扉,但是哀伤不是病。哀伤是我们的生命对不正常的事件做出的正常反应。但是,对丧亲这件事情来说,死亡其实并不是不正常的。死亡是个自然现象。只不过因为疾病或者其他原因不是寿终正寝的死亡,我们就把它看成是一个不正常(现象)。在我们心目中,是不能接受的现象。这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当我们失去亲友的时候,我们自然地会感到难过。哀伤是一个自然发生的生命历程,所以,我们不要当病来对待。如果是那样,我觉得是对哀伤的不尊重
第二,哀伤不是病,那它是什么?在我看来,是生命重生,是让我们的生命重新上路。我和我的队友都经历过亲人离世,我自己前两年也经历过病危。经历以后我才知道,在我们没有与死亡接近的时候,我们在生命中觉得重要的那些事情,其实不一定那么重要。我们没有去关注的那些事情,可能很重要,其实被我们忽视了。
第三,当亲人离世给我们心灵重重撞击的时候,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是给我们一个机会,就是生命的重启。我们会重新来检视我们的生命,来看我们以后的生命该怎么活才是真实和深刻的。很多朋友都会因此重新上路。比如说,我前面讲的,我们团队和北川中学的师生同行,(看到)他们走过了好多历程后会有这样的经验。
第四,我想说:哀伤不能一个人扛。刚才我说了,(走过哀伤)是需要有人际支援的,就是身边人的互相支持。理解哀伤、理解彼此是非常重要的。但只有人际支持,我们自己的内在力量没有启动的话,也是很难的。前面我谈了,哀伤是没有人能给我们拿走的。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用一些办法来保护、甚至培育我们的内在力量。我们有人际支援,我们有提升的内在力量,那么我们的生命境界,也会发生变化的。这个变化是提升,而不是下降。具体而言,就是从身心分离,到身心合一,再到天人合一。
哀伤是因为亲人离世而造成的。我们可以从心理创伤的角度,把亲人离世看作是一个创伤的事件。创伤事件给我们重重一击的时候,我们的心难以承受这样的冲击,人就会变得身心分离。前面我的分析,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当我们不能接受亲人离世的时候,我们是身心分离的。也就是说,我们身体在这里,在此时此地;但我们的心,不知跑到哪里。
我们为过去懊悔,我们为未来担忧。我们恐惧,就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走来走去,我们很难活在当下。要转化哀伤,我们就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身心合一。正念生活可以帮助我们(身心合一)。还有很多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法,还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专业方法都可以帮我们,帮我们的身体在这里,心也在这里,我们是活在当下的。
身心合一,是“小我”(的状态)。“小我”的意思是说:“我”是独立存在的。所以,我的身和心合为一体的时候,我的身体放松,我的心平静。在身心安和的状态下,就能减轻痛苦。我们前面讲的愤怒、内疚、自责,这些痛苦都会减轻很多,会预防我们得身心疾病。不过,亲人离世这件事情不同于其他生活事件,它直接冲击着我们对生和死的理解。(因此,走过哀伤还需要超越“小我”)
如果我们对生死的理解不能深化、不能提升,我们只是停留在身心合一的“小我”身心调节状态,(我们的)身心安和是不能维持很久的。特别是我们仍然会面对生命的挑战,生活的挑战,会面对人世间所有的悲欢离合。我们在其他困苦冲击过来的时候,可能又回到创伤的(身心分离)状态。所以,从生命境界的提升方面,我们还应该再多走一步,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大我”。
我先说一下什么是“大我”。我们看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小我”),是一个比较窄的视野。当我们把生命的镜头从我们个人拉向远方的时候,拉向很远很远,甚至拉到地球和太阳系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我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活着,不完全只是为了自己一碗饭,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贡献一份美善的力量。
我们看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而不是跟宇宙对立,也不是跟别人对立。我们的心就变得柔软起来,柔软的力量其实是可以承托更多苦难的。这就是我理解的”大我“。关于这些词句(和“大我”有关的),不同的学者、不同的人、不同智者有不同的理解。我在这里只能分享我自己(当下)的认识。“小我”和“大我”是我受刘天君教授的传统静功的启发,我觉得对转化哀伤是有用的。
我们到哪里去学天人合一呢?天人合一这个能力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我们真的是可以从传统文化去学,(比如)刘天君教授的传统静功。我和我的团队(跟随刘天君教授)学习,发现是非常有用的。当然,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很多很多内容,另外还有地方文化。大家都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自己的地方文化中去汲取营养,那这个部分我不是专家,所以我要跟大家一起探讨和学习。
最后一句,关于哀伤转化历程方面,我要说,当我们感觉到自己承受不了持续猛烈的情绪的时候,我们要记得去找专业人员来帮我们。比如说邀请我做这个讲座的武汉精神卫生中心,也是武汉心理医院,他们的专业能力是很雄厚的,可以去找他们。在不同的地方都会有专业的机构,大家可以在网络去查这些信息,现在是非常丰富的。
如果我们过去有丧亲丧友的经历或者类似的创伤经历,我们会有情绪伤口。所以,一家人同样经历丧亲事件,(可能)每个人反应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过去有类似的经历,没有顺利度过的话,我们是比较容易受伤的。所以,也请这样的朋友去找专业帮助。
3、转化哀伤的行动
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转化哀伤我们要做些什么?其实,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没有“你”的日子里,珍惜自己,保护关系和照顾孩子。
在逝去亲友不在的日子里活下去,其实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具体我们要做什么呢?在我看来呢,我们要做三件事:珍惜自己、保护关系、照顾孩子。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跟大家分享。
3.1珍惜自己
珍惜自己也是照顾自己,那做什么呢?我想有三件事,一个是安身,一个是安心,一个是重建联结。
3.1.1安身
首先我们要照顾自己的身体 ,因为身体是我们心灵安住之所。刚才我谈到了身心合一。身心是一体的,我们想要心能够转化痛苦,我们要有身体能量。
具体来说,第一,在亲人刚离开这段时间,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就是办丧事等,我们要注意适当地减轻压力、减少疲劳。如果生病,要去看病。因为压力、疲劳和疾病,都能够增加人的心理创伤反应,也就是说,人对情绪情感冲击的耐受能力要小很多。所以有些事情,我们要找亲友帮忙,找单位帮忙,找同事帮忙。让自己能够多一些休息(时间)。
我们要慢慢让作息时间规律起来。刚开始知道亲友离世这件事情,(再加上)前面陪伴(牵挂)离世亲友很长时间,我们是非常疲劳的,作息可能是不规律的。现在,我们就跟着身体(的需要)走。我们睡不着的时候,想哭是可以哭一下的,然后困了就睡。让作息规律慢慢地恢复正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证)进食(规律),要吃足够量、有营养的(食物),而且要定时。这部分我们一家人之间要互相提醒和督促。
作息、进食这方面做得好一些,还有下面要讲的心理方面改善,我们的睡眠也会有些改善。然后要适量的运动。但在开始挺累的时候,不要做太多的运动。动得太多的时候,体力不够,其实是消耗的。跟随身体的感觉,去慢慢恢复运动和劳作。
有时候我们可能要做一些事情,在做事的过程中跟别人有联结,这样自己就不至于太孤单或者抑郁,没有活力。但要适可而止,随着自己的身体能耐受的程度一点点增加。
要请人帮忙。(在经历哀伤的过程中)我们(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消耗很大,需要有人帮忙的。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也去帮别人。在互相帮忙的过程中,我们会消减那种孤独感,这对于转化哀伤是有帮助的。北川的师生跟我们分享转化哀伤经历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和有同样经历的家庭来往,大家(同命相连),比较容易互相理解。这个时候理解是挺重要的。
不过,一直跟有同样经历的家庭来往,只跟有同样经历的家庭来往,也有个麻烦,(就是无法获得多样化的资源)。(所以,)我们请别人帮忙,既要联结有同样经历的朋友和家人,也可以联结没有丧亲经历(的家庭)。他们会有些资源,特别是有体力有精力,我们想不到的地方,他们是可以帮忙的。有这些帮忙就可以解决一些现实的困难,我们的身体就不至于太累了。
3.1.2安心
以上是安身,下面讲安心。
安心主要讲的是情绪问题。亲友离世对我们最重大冲击的核心情绪就是孤独感,还有恐惧。孤独和恐惧其实是互相影响的。我们感到很孤独的时候,会更加恐惧,更害怕。我们恐惧的时候,也会觉得很孤单。恐惧的时候我们常常不太愿意跟别人接触。所以它们是互相影响的。
在安心方面,我们要围绕着怎么去减轻孤独,减轻恐惧来做。方法有很多很多,即使不听专家的讲座,我们日常都会有很多的办法。
总的来说,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要留出一定的独处时间,因为我们跟自己的联结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足够让别人陪伴的时间,特别是在我们身心都很虚弱的时候。
我们可以哭的。我们跟随自己的哭,去听一听我们的泪水在说什么。可能每次都不一样,都会表达一些对我们重要的信息,也是增加我们对自己和对逝者的理解,这是很重要的。
音乐很重要。上一讲是冯翔先生分享音乐,大家会有感受。还有绘画,还有很多艺术的方式都是可以的。正念练习和正念生活也会帮助大家。前面童慧琦教授跟大家分享过。大家也可以在这个阶段找一些资源来做这项练习。
最重要的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觉察当下身心的感受。感受就可以了,不用评判,也不用分析,也不用去驱赶它。它会在这个起伏变化中,带我们的身心走向平静和安和。
下面有几个提醒:
我们要给消化哀伤留下足够的时间。有的人会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够恢复正常?”其实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很多很多因素影响。我们也不用分析这些因素,我们就做到一条:不着急。我们不着急的时候,通常哀伤的转化会比较快的。当我们急着要追赶,要变成正常,要变成像以前一样,通常会延迟哀伤转化的。
我们要容许自己有悲伤,我们容许自己感受悲伤。感受悲伤不是脆弱,感受悲伤是真实。我们不必刻意让自己坚强。(如果)刻意督促自己坚强,这个(转化)过程反倒是慢的。
要尊重每个人不同的节奏。比如一家人同样经历亲友离世,有的人可能过一两个月就可以过正常生活,有的人可能不行。这个时候,大家要互相理解,不要因此互相指责,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也不要指责自己,比如别人都过来了,我怎么还没过来;或者别人都没过来,为什么我觉得就可以开始生活了呢……
就是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经历不一样,还有很多条件不一样。尊重这个不同/差异,对于转化哀伤也是有帮助的。
另外,我们不要用有害的方式去处理情绪。有害的方式就是赌博、酗酒,在婚姻关系家庭关系里冷战,还有外遇,(甚至性侵犯儿童)。夫妻俩可能自己情绪不好就怪对方,或者两个人因此离婚,或者有的人用性活动来缓解哀伤痛苦。用这些方法缓解情绪压力会增加更多痛苦,而且会破坏关系。我们已经失去了亲人,再失去对我们重要的关系,我们的痛苦就更深了。
转化哀伤是很沉重的,有的时候还比较漫长。有的时候,我们会被那个沉重压得喘不过来气,甚至一家人(都这样),这对哀伤转化是不好的。所以我们也要适当地给哀伤留个假期。
人生就是悲伤有时,快乐有时。我们快乐不是对亲人的背叛,而是我们积累正面的能量,然后开展新的生活。所以一家人一起,或者我们也可以跟朋友一起去做一点开心的事情,让自己不是完全沉浸在哀伤里,让我们更容易从哀伤里走出来,走向新的生活。
最后,谈谈冲击我们的哀伤情绪:愤怒、内疚、自责、忧伤、疏离,这些是需要我们转化的。转化有很多办法,我在这里分享一点小技巧。
愤怒
我们首先肯定要转一转我们平常的想法。比如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哀伤,我们看到家里人(会感到)很生气的,我们甚至对医护人员感到愤怒。表面来说,我们通常会觉得,是因为他们惹了我们,他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让我们愤怒,惹我们生气。如果我们按这样的想法去做,我们就只想惩罚别人。但你知道,我们惩罚别人的时候,别人也要惩罚我们。所以这样就会在一个暴力循环里,我们会更加痛苦,我们在乎的人也更加痛苦。这个想法不能算全错,但是按照这个想法去行动是没有用的。有用的什么呢?就是我们稍稍转一点想法:是的,那个人说的话、做的事让我们不高兴,我们生气,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有一些愤怒的种子。其实我们每人内心都有愤怒的种子,不过也有和善的种子。是别人说的话做的事浇灌了我们内心那个愤怒的种子。那我们现在不想愤怒的话,怎么办啊?我们就是要回到当下的身心,然后来看一看,现在这段时间,我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接触外面的哪些信息让我们更加愤怒;我们接触哪些信息会让我们的愤怒会少一些,和善会多一些。愤怒就像一个小动物,我们接受到一些信息,可能会喂养它长大。如果我们不喂养它,愤怒就不会长大。大家可以试试,看会不会有用。
内疚和自责
关于内疚和自责,好多朋友可能都会觉得:因为自己做得不够,所以没有留住亲友的生命。这种想法是出于我们得善良,我们很容易把对别人的责任都放到自己身上。但我们要从内疚自责走出来,才能展现新的生命画卷。我们要看到另一个现实:一个人的生命是有很多条件影响的,而我们的存在只是其中一个条件。我们想让亲人活下去或者永远活下去,这只是我们的愿望。但别人的生命状态不完全由我们的愿望和能力决定的。所以,不要怪自己。
忧伤
另外,我们很容易会有忧伤。失去亲人,我们会感到忧伤。忧伤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疏离。这个时候,我们回到呼吸。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把注意力放到呼吸上,来感受我们的忧伤。我们可能会哭,甚至会泪眼滂沱。这也是宝贵的机会,我们不用压抑,我们跟随自己的哭,忧伤就会慢慢告诉我们很多的道理(信息)。这个道理(信息)就是:我们可能感受到,原来我们和这个人的感情是这样深;原来我们的泪水,不仅有忧伤,还有感动;感动这个人有很多美善留在我们心里,让我们感到活着是值得的。我们陪伴忧伤,就是跟忧伤静静地坐着,就像坐在岸上看着河水慢慢地流动一样。忧伤慢慢地涌现出来,对于我们疗愈伤痛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不要轻易把忧伤压下去,也不要因为忧伤就觉得自己这辈子完了,或以后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或有很多的负面想法。忧伤是由很多情义带出来的。
前面那几个负面情绪有些转化的时候,我们就容易跟别人接触,会接受别人的善意。甚至我们向别人去表达善意。这些都会帮助我们转化梳离。
3.1.3重建联结
珍惜自己的第三个方面的就是重建联结。
重建联结就是从“小我”向“大我”的生命境界的提升。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学习超越生死的智慧。但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或者能够做这一步。那就跟随自己,不用勉强。如果我们愿意去试一下,我们就要学习超越生死的智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明白,“我”不是独立存在的。从这个意义来看生死,就不太一样了。我们要学的第一个智慧,就是要学习转化我们和逝去亲友的联结。亲友在世的时候,我们跟他/她联结(的条件)是人在身在——因为他/她的身在,我们跟他/她有情感的联结。
但现在,他/她离世了,他/她的身体不在这里,我们跟他/她的联结就变成精神联结。精神联结就是他/她的嘉言懿行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今天活着,追忆他/她的嘉言懿行,同时去展现他/她对我们生命好的影响。所以我们跟他是有精神联结的。
好多年以前,我曾经帮助一个年轻人转化她失去母亲的哀伤。一年以后,她大学毕业了,要去国外留学,临行前来看我。她神采飞扬谈自己(的成长)。(她告别前)我问她:“你现在跟你妈妈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她说:“我现在觉得跟妈妈的关系更近了!以前她在世的时候,我要去看她,我还需要买机票,从北京飞到我的家乡;现在,我要想见到她,我每时每刻都可以跟她在一起。”我说:“为什么?”她说:“因为我的生命是她给的。而且在这一年中,我发现我生命中好的东西是从我妈妈那里继承下来的,我要把它发扬光大。”这就是从身在的(情感)联结到(无形的)精神联结。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试一试。
我们能够做到这点,我们就会在生命境界中有一个很大的飞跃,就是我们从(有能力感受)有形的、看得见的存在,到有能力去感受无形的、看不见的存在。看不见的存在有时是更深刻的。
珍惜自己,重建联结,就是学习生死相依的智慧。如果我们看到,“我”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就会看到,亲人离世,他们并不是真的消逝,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所以,生死相依只有延续,没有消失。
我用几个比喻,看看能不能跟大家说清楚重建联结的含义,其实是很难(用语言)说清楚的,因为很多东西用语言不太容易(描述),我试一下。
我们看待生命,看待亲人离世,(这些现象)就像云彩一样。云会死吗?云不会死的。如果我们看到,云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就会看到,当我们看不见云的时候,它并不是真的消失,而是因为各种条件的变化,它变成了水蒸气,变成了雨滴,滋养大地;等条件变化的时候,它又变成了云。它是在云和水之间循环,而不是真的消失。也就是说,它变成了不同形式的存在,而这个不同形式的存在是循环的。
(个人的)生命就像落叶。如果落叶看到自己只是落叶,而不是树的一部分的话,它就会悲伤。因为它落下来,它就真的死了。但如果它看到它是树的一部分,落在大地,变成肥料,滋养树根,它就会明白,落叶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滋养生命,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如果我们看到,离世的亲友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他们的生命跟很多人的生命都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就会明白),因为很多条件(限制),他们的生命停止;但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美善都留在曾经跟他们接触的人心里;人们去展现他们的生命光彩,同时去转化他做得不是那么美善的部分。人类的生命就在生生不已的循环中得到永恒。循环是永恒的,所以我们不会悲伤。
在哀伤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多做接触大地的活动。这类活动,正念步行是最简单的。难过的时候,天气好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在院子里、或者在室内正念步行。我们在走路的时候,吸气,走一步;呼气,走一步。把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呼吸上,放在我们的脚掌和地面接触的安稳感觉。这样走着走着,我们的心和身都会平静下来。我们会感到,大地真实地承托着我们,支持着我们。即使亲人离世,我们不是真的被孤单地抛在世上。
正念步行时,我们得到大地的承托和支持,获得内心和平。我们的脚掌就像和平的印章,把我们内心和平印在大地上,通过大地传送给其他生命。这样,我们会感受到,自己是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就没有那么恐惧和疏离。这种与大地连结的感受会护佑我们活得更好、更久。
当我们感到疏离的时候,我们要记得,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三种根,就是我们的祖先。虽然我们的亲友离世了,但是我们是有根的,我们就不怕疏离,不怕孤单。
第一种根,是我们的血缘祖先。我们的父辈、祖辈一定都经过很多艰难险阻,他们是怎么过来的?我们可以去访问一下家乡或家里的老人,听听他们过去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启发。
第二种根,是我们的地缘祖先。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某个地方生长的,那里地杰人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可以去了解我们的地域文化、民俗、神话、传说等,那里会有很多精神力量,让我们感受到我们是有根的人。
第三种根,是我们的精神祖先。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精神导师,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以从信仰中得到与精神祖先的联结。我们就不会感到疏离和孤单。
另外,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看看我们的孩子,看看我们的学生,看看我们年轻的同事,他们都盎然地活着。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也会停止。但在有生之年,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友善传达给他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精神是可以传下来的。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消减和转化疏离和恐惧。
在我看来,如果我们能够学习超越生死的智慧,能够在更高境界重建联结,我们就容易给逝去的亲友一个深刻的纪念。这个纪念就是,我们要想一想,在未来的日子里,在没有我们在乎的亲友在世的世界里,我们如何活得真实,如何给世界留下美善。当我们离世的时候,我们美好的东西可以留在世上,成为一种延续。这种生活就是深刻的,这种纪念也是深刻的。
分享了这些,我做一个总结吧。
去年六月份,我的父亲因病去世。我在陪伴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就是刚才我跟大家分享的。跟他告别的时候,大家都要写挽联。我想了好久,就写了这两句话:不生不灭慧相续,无来无往爱永存。这两句话就代表我今天跟大家的分享。
如果我们只把眼光放在个人的生命才是生命,我们就会感到,生命是孤单存在的,我们就会很悲伤。如果我们把个人的生命跟宇宙连起来,看到个人的生命是宇宙的一部分,生死只是形式的转换,我们就会看到,永恒不变的是生命延续,是生死相依,是“不生不灭慧相续,无来无往爱永存。”慧,就是我们用更广阔的眼光来看待生命,就是从身心合一为基础的“小我”的角度,扩展到天人合一“大我”的角度。爱,就是让我们在乎的人不受苦,包括我们自己。经历过生死,我们可以让心灵扩容。也就是说,我们在乎的人,将从很少的人,扩展到更多的人。
这次疫情,很多人付出艰辛的努力去为别人的生命做贡献。这一部分,我看到爱的永存。
所以,生死的转换不会停止我们人生智慧的表达,也不会阻止我们爱的传递。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可以有希望的,我们是可以在这个方向继续做一些努力的。
3.2保护关系
刚才讲的是珍惜自己,那下面我来分享后面两个方面:保护关系,照顾孩子,就相对简单一点,我要抓紧一些时间。谈生死,常常时间就不一定在预计中了。
我们能够珍惜自己的时候,后两件事:保护关系和照顾孩子就会容易些。保护关系,就是这句话:我们失去亲友,不要再失去关系了。通常当亲人离世的时候,家里人每个人都悲痛、伤心。伤心的时候,有的时候脾气就不太好,就会彼此伤害。所以,在这里提醒一句:我们要注意保护关系。
怎么保护呢?我建议:第一就是一家人最好共同经历哀伤。比如说,知道亲人离世的消息,要在第一时间让所有的家人都知道,这是比较好的。如果延迟的话,后来知道的人可能会感觉到你不信任他,他被甩出来,会不高兴的。
另外,怎么安葬、怎么处理亲人的遗物,大家一起来处理这些事情,就容易相互理解。如果可能的话,一家人尽可能住在一起,可以相互照顾,相互安慰,能够为恢复家庭生活秩序一起努力,就会有齐心协力的感觉。而每个人在不同的生命轨迹去运作,因为感受不一样,后来都比较难理解。
在家里最好能够允许表达情绪,大家说一说,别人不要指责,这是非常重要的。亲人离世,大家难过,但是因为有精神联结,慢慢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自然谈论离世的亲人。比如说,爸爸最愿意吃这个菜,或妈妈做的手工活是最好的……这样的话,我们都觉得精神(联结)在这里,我们可以开展新的生活。
要特别提一句,要接受哀伤反应是有差异的。每个人是不一样的,男人和女人,小孩和大人,不同年龄段的人,这个人和逝去的亲人的关系……都是不一样的。哀伤反应的长短、状况都不太一样。请接受差异,不要相互指责。大家齐心协力地去应对困难,可以善用家外资源。
3.3 照顾孩子
最后要讲一下照顾孩子。我们很容易会觉得,哀伤都是大人的事,(小孩子不懂)。其实,孩子都看在眼里。简单地说,孩子对丧亲的反应,不完全取决于这件事,而是取决于他们的认知和情绪发展阶段是怎么样理解死亡的。这个部分请大家查阅《儿童发展心理学》或者《儿童游戏治疗》等书籍,现在网上都比较多,去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是怎么看生死的。大家了解这个会懂得怎么帮助孩子。
另一个最重要的是,小孩子对丧亲的哀伤反应,主要是看成年人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方式。如果哀伤期间时,大人安排好照顾他们,而不是忽略他们,甚至是打骂他们,那年幼的孩子就比较容易从哀伤中恢复过来。
大孩子有点儿特别,特别是青春期以上的孩子,他们比较有独立意识,觉得自己是个大人。所以,一方面可以请他们参与做一些事情,帮家里做事情,家长来鼓励他们。他们会有一些成就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不管长多大个子,他们都是孩子,所以还是需要多一些支持和保护,不要让孩子承担与自己年龄发展阶段不相符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具体做法,我建议,最好及时、简洁、清晰地告知亲人去世的消息。有的时候,我们怕孩子知道了对他们打击太大,我们不告诉孩子。但是我们在北川工作的经验,很多孩子都说,父母没及时告诉他们(亲友离世的消息),他们是非常伤心的,觉得父母不信任自己;因为自己没有第一时间知道,一起参与悼念过程,有一些遗憾。所以建议及时告知。
第二,要保证孩子随时能接触到父母或兄弟姐妹,能让他们感到没有被抛弃。
第三,允许孩子选择与家人一起参与悼念活动,重要的是选择,孩子就会感觉到家人是信任他的。
第四,要找安全可靠的成年人照顾孩子的生活。有的时候,亲人刚过世有很多事情要做,是很忙乱的。可能父母不能照顾自己的孩子,可以暂时交给别人帮忙照顾。但要小心,这个成年人一定要安全可靠,否则可能会对孩子有伤害,甚至性侵犯孩子。
第五,照顾孩子的生活,最重要是让孩子有稳定和规律的生活。家长要每天留出亲子时间,给孩子聆听、肯定、回应。听听孩子今天过得怎么样,有什么开心的事,有什么难过的事,给孩子机会说说话;肯定孩子的感受是自然的,是可以理解的;或者教给孩子一些(调适情绪的)办法。孩子就会感到有支持,不太容易陷到哀伤里边。也可以学一些情绪调节的技巧,来帮助孩子表达情绪,放松减压。或者一起做一些开心的事情。这个部分大家可以看一看儿童游戏治疗的书,有些很简单很有用的办法。
第六,邀请孩子参与到重建家庭生活秩序。请孩子一起帮忙做家务,大家一起做,家里就会有凝聚感。但要小心,不要让孩子承担与年龄不相符的家庭责任,或卷入家庭生活压力。孩子压力大的时候,他们更容易卷到哀伤里,对他们身心健康不太好。
第七,父母情绪不好的时候,千万不要打骂孩子。家长情绪不好,可以找成年人寻求帮助,但不要向孩子发泄情绪,制造更多伤害。丧亲历程都是终身难忘的。有人对我们好,我们终身难忘;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也会终身难忘。对孩子来说也是这样。你要打骂他,他记忆很深刻,很受伤的,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不好的。请大家一定不要打骂孩子,去找成年人帮忙。
最后提一句:保护幸存的孩子。我们(可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失去其中一个。我们有的时候太哀伤了,会对着这个幸存下来的孩子说离世的那个孩子有多好,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会比较。这对幸存的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他容易感到内疚的。所以我们不要这样做。我们要看到,幸存的孩子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他不应该去代替别人生活,不应该替代逝去的孩子生活。我们不要因为失去一个孩子,又失去另一个孩子。
4. 临终与四道人生
听讲座的朋友,有的人可能现在面临着陪伴亲友临终,也可能自己生病,可能存活期没有那么长,也面临临终。这个时候,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时间。这个时间仍然是宝贵的,我们来过四道人生。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无惧地面对死亡,我们可以在整理生命的过程中,在告别的过程中没有遗憾。
我们要记得道谢:谢谢我们在世的时候,或者要离世的亲友,他们对我们做得好的部分;感激他们对我们的善意和善行。
我们要道歉:道歉我们做得不够好的部分,我们要说对不起。
我们要道爱:我们爱他们,他们爱我们。爱不会因为离世而终止,而只会延续。
我们要道别:看看还有什么样的愿望是可以实现和满足的,我们尽量去做,我们为自己,也为别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消除恐惧,放下遗憾,更有益于转化哀伤。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接受死亡是一个现实,是真实的。不过,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转换了形式(延续)。有一本书《心宽才是最好的纪念》,可以在网上买到。这个书里讲了好多小故事,对于我们陪伴亲人临终,陪伴我们自己临终都是有帮助的。大家需要的话可以去看看这本书。
在找不回来(过去)的日子里增加生命的质感,我们最后收获的是哀而不衰(的精神)。我们仍然是有情的,这个有情已经比原来扩展了。原来的“有情”是对某个人有情,对逝去的亲友有情。经过哀伤的历程,特别是我们学习了面对生死的智慧,现在我们的“有情”不仅是对这个人有情,我们还对很多人有情。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天有情,对地有情!
我们在面对后续人生的时候,就可以过一个无惧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逝去的亲友送了我们一份(珍贵)礼物,就是我们无惧生死。
5.回答问题
我今天的讲座就先到这里,留一点时间,大家有什么问题,我和李关党先生给大家回应。当年我们在北川中学做心理援助的时候,李关党先生是我们驻校团队队长,那个时候他才大学三年级。多年来,他陪北川的孩子长大。我们一起走过这个历程。今天在回答提问的过程有他参与,可能会更加丰富一些。
Q1
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并且心理健康水平一直比较低,在遭遇亲人去世时否认、不愿意清醒,家人该怎么做?
龙迪:首先,家人回到呼吸,不要太紧张。我们不紧张的时候,我们安详的表情和语言都能减少这个老年人的恐惧。心理健康水平低,就是因为恐惧比较多,再加上亲人离世。所以,我们的态度是可以(帮忙的)。他可以否认,我们理解他否认是因为他承受不了。如果他觉得否认是可以的,那我们不要去纠正他。他不感到有压力的时候,他可能会有一些力量慢慢去接受现实。但也有可能,老年人,有基础病,他的状态很不好,他否认,不(用)去承受那么强烈的情绪压力,也是好事情。
李关党:这个问题,我也想回应一点。我觉得老年人这样的情况,积极的陪伴是比较重要的。老年人到了这个阶段,他跟小孩儿是一样的。他也需要有情绪的宣泄(需要),期望得到亲人的反馈(情感方面)。比较积极的陪伴会对老年人的心理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刚才龙教授也提到与祖先联结,我们可以多听一听老人家的故事,他年轻时的故事,多听他讲一讲他年轻时候的故事,可能会好很多。我们在北川的经验就是这样的,有这样一个感受,让年轻人去听爷爷奶奶当年、年轻时的故事,其实更多会给老年人带来一些力量。当他有力量的时候,老人就不会那么恐惧,他就会更有智慧和能量去面对他现在的一些问题。
Q2
公安民警牺牲后,给同事做哀伤辅导时应该如何操作,需要注意什么?
龙迪:公安民警牺牲后,要给同事做哀伤辅导,需要有训练。如果我们一点都没有训练,我们做起来是比较吃力的。假定大家有这个训练,那最重要的就是让知情的同事能够坐在一起,来谈一谈他们的感受。主持的辅导员向他们表达,他们的感受是自然的,也要回应一些他们的疑问。太详细的我不能在这里有更多回应。
Q3
我妈妈癌症去世两个月,看到天黑就能看到老妈,打不起精神做事情,怎么办?
李关党: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很正常的反应。第一,就是接受这种状态的存在。我奶奶也是癌症去世的,我奶奶是08年地震前两个月癌症去世的。从小我是我奶奶带大的,她因为直肠癌去世,对我的冲击也非常大。一开始其实也是各种不接受,各种难受,打不起精神来。我就分享一点当时我的感受和经历,可能会让你得到一些正面的回应。
我当年就是想我奶奶她在的时候(做的)一些很正面的事情。比如我奶奶当年是我们那个地方的妇女主任,她帮了很多人。我当时就在想,我奶奶假如不去世,她现在希望我做什么。当年我去北川的时候,也是因为我要从我奶奶的哀伤中走出来。当地震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选择去做志愿者,去帮助别人。这种延续可能会让我们得到一些力量。
Q4
大家提到问题基本上都是爸爸去世,妈妈老是恐惧害怕怎么办?爸爸得了癌症,手术后因为疫情中断化疗,复发率会很高,要告诉他吗?朋友经历亲人突然离世,我该怎么跟他聊天呢,可以经常打扰他吗?
龙迪:我们的时间差不多道理。前面关于得病的这些,我想大家可以查找更多的资源或者找专业人员去询问,最后一个我简单回应一下,看看关党有没有回应。朋友经历亲人忽然离世该怎么跟他聊天。最重要的就是,你要知道,聊天不应该是你的需要,应该是他的需要。你可以轻轻地问问他,你做些什么能够对他有帮助。你表达一个意思:你愿意帮助他。你也可以说“如果你需要我做什么,你告诉我,我非常愿意去做“就可以了。不要为了想去聊天而聊天。可能他不需要。哀伤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有独处的时间,不完全都要聊天的。所以你告诉他这样(你愿意帮助他)就可以了。或者过上一段时间,过两三天,你可以给他发个微信,或者打个电话问问:你还好吗,你感觉怎么样?然后你就听他说。他要做什么,你去回应就可以了。这个部分就是不要做得太多。有时我们太想帮人的时候,不太了解,可能会给他压力。
李关党:我也有一点回应。可能现实中他有一些困难,需要帮助的一些困难,我们能够给他比较实在的帮助。这个对他来说,可能能减少很多心理压力。比如亲人去世后后事的安排,包括其他事务性的事情。在征得他的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多做一点。至于聊不聊天,这是形式方面的问题。我们在北川的经历,有一种感受,就是陪伴不一定要说话,有可能陪伴就是陪他静静地坐一坐,听一听音乐,或者吃一顿饭,什么话都不说。对他来说,有可能是最好的支持。我们不为了聊天而聊天,有可能聊天反而对他来说,是一种创伤和负担。这样对他来说就更不好。
各位朋友,我们时间差不多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来听这个讲座,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些帮助。再会!
来源:公众号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心理医院 )
延伸阅读:
来源: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心理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