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校园欺凌!共建性别友善环境

作者:春姑娘 2021-10-22

今天是第11个“紫色校园日”(Spirit Day)


“紫色校园日”发起于2010年,定于每年10月第3个星期四,为青少年LGBTQ+群体举办的国际性反校园霸凌宣传日,反对基于性别和性倾向暴力与欺凌



2010年9月22日,被称为 “小提琴天才” 的泰勒·金文泰从乔治华盛顿大桥跳下,结束了未满19岁的生命。同年,美国各地接连发生多名同性恋倾向青少年因校园欺凌自杀身亡的悲剧事件。


同样的事情,在2000年的我国台湾地区,校园玫瑰少年叶永志,被发现陈尸于学校厕所。


2021年3月,北京市16岁高中生小豪(化名)因自我性倾向的身份而遭遇同学的言语侮辱,身体欺凌,同学甚至将其衣服脱光并拍摄视频等性侵犯行为。长期的欺凌给小豪带来巨大创伤,令他产生厌学、自责、自杀念头,并有过割腕尝试。



而这些遭受校园欺凌的青少年自杀悲剧的背后,只是因为他们的性别表达或性别认同身份



性别认同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切感受到的基于个人体验的性别,可能与出生时被指派性别相同(也就是顺性别)或者不同(也就是跨性别)。


性少数群体是指在性倾向、性别认同、性身份或性行为等方面上与社会上大多数人不同的群体,包括但不限于: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



早在2001年,我国《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就已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的分类当中去除了,且不需要任何治疗(比如人工扭转)。并且在2019年5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1)》将“性别身份障碍”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更名为“性别不一致” (gender incongruence),并把“跨性别”从旧版本的心理疾病版块删除,转移至新版本的性健康版块。这标志着世卫组织从此不再把跨性别归为精神障碍


之所以性少数身份和行为不是疾病的原因,是除了这个身份和行为外,TA们完全和异性恋群体没有区别——具有同样水平的智力和情感水平 (Gonsiorek, 1982)。同时,强制扭转性少数的自我认知或性取向只会让TA们备受更多心理问题,而如果尊重和肯定TA们,则会缓解性少数所伴随的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焦虑和抑郁; ACA, 1999; Davison, 1991; Olson et al., 2016)。



可是,医学层面的去病理化并不意味着社会层面的“去病理化”。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人明面里或背地里歧视和污名化性少数。


性少数群体遭遇的校园霸凌远远高于性多数群体,并且程度更为严重。例如:踢打等躯体暴力、恐吓羞辱等言语/情感暴力、性骚扰等性暴力和孤立排挤等间接欺凌以及网络欺凌,同时他们还面临着异性恋霸权文化、性别刻板印象、对性少数的污名和偏见以及不符合传统性别规范的性别表达压力


在2019年上映的电影《少年的你》中,很好地反映了校园霸凌给人们的身体、心理带来的伤害。在性少数人群里,青少年由于经济和法律上均还未独立,成为最脆弱的小群体之一。



一份对中国性少数生存状况的调查显示,有28.5%的受访者的初中老师不接受性少数(图1);日常生活中,有约40%的性少数受访者在学校被歧视(图2);而在学校被歧视的三大表现是“语言攻击”,“提醒注意言行或形象”,和“冷漠对待或故意孤立” (联合国计划署, 2016)。


图1. 日常生活环境对性少数的接受程度(%)


图2. 性少数受访者在日常生活环境中遭遇歧视的发生率(%)


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和魏重政教授曾对国内751名LGBT学生进行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欺凌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40.9%的LGBTQ学生曾在学校听到难听绰号,34.6%受到过言语伤害,21.9%被孤立,6%曾受到身体伤害的威胁


相比其它性少数群体,歧视现象对于跨性别群体来说更为常见,跨性别青少年面临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疾病更为突出。确切地说,跨性别青少年抑郁症状,自杀尝试史,和自我伤害的可能性是顺性别同龄人的2-4倍 (图3; Connolly, Zervos, Barone, et al., 2016)。


图3. 跨性别和顺性别青少年精神问题比例对比


这些不意味着跨性别青少年人群自身有问题,而是因为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歧视和霸凌行为对TA们的身心伤害导致。



对性少数的歧视的原因非常复杂,比如教育缺失或误导教育,媒体谣传,和对性别二元论的看法。一般性别越不平等的地方,性少数也就越不受欢迎。


在我国的法律与政策中,虽未明确提及性别认同的概念,但有多个条款提到不同性别应享有同等权利、禁止基于性别的歧视。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对性别的歧视,比如公司隐性制度(歧视待孕女性、不录跨性别员工),基础设施建设的偏差(女洗手间比男洗手间排队现象更多、极少中性厕所单间),社会性别角色期待(男人就要有出息、女人就要偏向照顾孩子等)。


学术界基于法理推论,认为“性别”理论应当涵盖所有不同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的群体。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正)中正式把性教育列入法律。这对性别平等的推进和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还好,有教育的出现。教育让更多人知道并且反对不平等的歧视和霸凌现象。倡导性别和性少数平等不是只是为了让更多性少数的青少年们一个“活下去”的机会、给少数人更好的生活,而是通过孕育开放友好的空间,让所有人都能获利。比如,男性不用因为“男子气概”压抑着心理的负面情绪,女性也不用被“男主外女主内”束缚,无论是性多数还是性少数,都可以自由相爱和以真实面貌面对世界。



平心而论,性少数们只是想做自己,没有伤害到任何人。无论何种形式的霸凌,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不公正的行为,就像针对地域或性别的歧视一样。


要记住,歧视和霸凌,会伤害每个人!


【参考资料】

1.《中国性少数群体⽣存状况 - 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的社会态度调查报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016 年。

2. Action by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Governing Council, April 1999.

3. Connolly MD, Zervos MJ, Barone CJ 2nd, et al. The mental health of transgender youth: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J]. J Adolescent Health, 2016, 59(5): 489 – 495.

4. Davison, G. C. (1991). Constructionism and morality in therapy for homosexuality. In J. C. Gonsiorek & J. D. Weinrich (Eds.), Homosexuality: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policy (pp. 137–148). Sage Publications, Inc.

5. Gonsiorek, J. C. (1982). An Introduction to Mental Health Issues and Homosexuality.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5(4), 367–384.

6. Olson, K. R., Durwood, L., DeMeules, M., & McLaughlin, K. A. (2016). Mental health of transgender children who are supported in their identities. Pediatrics, 137(3).

7.魏重政,刘文利.性少数学生心理健康与遭受校园欺凌之间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4):701-705.


文字:黎杰铭Lois 李莹

编辑:杜与治

审校:

来源:春风心理应激干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