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 | 溯源性教育发展历程,聚焦青少年性发展与成长需要

作者:春姑娘 2025-09-09





项目简介

      春风快乐成长计划——宝安区儿童性安全教育师资培育项目,由深圳市宝安区慈善会主办,深圳市春风应激干预服务中心承办,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深圳市宝安日报社、深圳市宝安区融媒体中心协办。

      本项目通过儿童性安全教育理论/实操培训、戏剧理论学习及实践、示范课堂学习、小组磨课、试讲考核、公益服务等环节,提升学员对于儿童性安全教育的认识,使之成为保护儿童性安全的重要力量。项目培育的师资力量能够面向学校和社区开展多样化的性安全教育活动,包括性安全教育课堂、绘本剧展演、社区科普等方式,解决儿童性侵害频发的社会问题,改善区域内的儿童安全环境。



培训回顾

     2025年9月7日,由宝安区慈善会主办,深圳市春风应激干预服务中心承办,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宝安日报社、宝安区融媒体中心协办的“春风快乐成长计划——宝安区儿童性安全教育师资培育项目”在福田区开展了第二次专业培训,主题为“性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和“儿童性发展及文化”。本次培训特邀我国知名性教育专家陶林教授担任主讲,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发人深省的性教育专题培训。


领悟性教育本质:

科学、包容与责任并存

      在培训伊始,陶林教授引导学员思考“性教育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他指出,性教育不仅是生理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关于生命、爱与责任的教育。它贯穿人的终身,旨在培养每一个个体拥有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保护与被保护的能力。


      他还强调,性教育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正如吴阶平教授所倡导的“以性医学为基础,以性教育为重点”,所有知识的传递都应对生命负责。陶教授特别提到,美国曾组织九个联邦部门联合编写性教育标准,这说明科学性教育需要多领域、多部门协同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



打破认知局限,辩证看待

“性别刻板印象”与文化规范

陶林教授在课程中引导学员们辩证看待“性别刻板印象”与社会规范。他指出,并非所有“性别刻板印象”都是负面的,一些社会共识如“男性保护女性”“妇女儿童优先”,其内核是爱与责任,是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保护机制。我们不能简单将其标签为“歧视”,而应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推动更加平等、理性的性别教育。


    他也特别强调了性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性。在课程编写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要有自己的辩证思考。中国的性教育必须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吸收国际经验精华,去除不适合的内容,走出一条兼具科学性和文化适应性的道路。


     他还指出,性别平等的真正实现任重道远。一个国家只有在其领导层、社会关键领域中实现男女比例相当,才可能真正称得上性别平等。



面向青少年:理性引导,

避免恐吓,重在成长

针对青少年性教育,陶教授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


要在孩子遗精、来月经“之前”就进行教育,提前知识储备,避免事到临头陷入困惑和焦虑;


坚决反对“恐吓式教育”。过度强调意外怀孕、性病感染等负面后果,可能导致孩子对性和情感产生持久恐惧,甚至影响未来的亲密关系建立;


教育既要引导女孩学会自我保护,也要教育男孩避免成为性犯罪的施加者;


性取向和性心理障碍多在青春期萌芽,一个偶然的刺激或经历可能影响深远,教育者应格外注意引导方式。


对待性少数群体:不鼓励,

不歧视,能理解,要引导

      陶教授从历史角度分析了同性恋“去病化”的进程,强调当前社会对性少数群体体现的是人本主义精神。他认为,我们不应批评而应包容,但也不宜过度宣传,以免对青少年造成误导。


      他尤其强调“生命重于性取向”。当孩子认为自己是性少数群体时,他们往往承受巨大压力,家长和教育者应首先给予理解和支持,避免强烈反对导致孩子走向抑郁、自我否定甚至自杀。



共建健康性教育生态:

家庭、学校、社会各尽其责

      性教育是一项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的系统工程。父母负有监管责任,学校要提供全面、科学的性健康教育,社会则应营造健康、积极的性教育氛围。只有三方协同,才能有效预防性侵与性犯罪,帮助青少年积极、理性地面对情感与“早恋”问题。










小结

      通过本次课程,学员们不仅系统了解性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性心理障碍的识别与应对,更深刻理解了性教育对社会文明、个体幸福与健康的重要价值。


     “春风快乐成长计划——宝安区儿童性安全教育师资培育项目”将持续推进师资培育工作,助力宝安区乃至深圳市构建更加科学、系统、温暖的性教育生态,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我们携手传递科学、温暖、负责任的性教育,静待春风化雨,育见未来。



学员反馈

向上滑动阅览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性教育的认知有了本质转变。此前我误以为性教育仅关乎生理常识,实则是守护个体从青少年到成年全过程身心健康的基石。陶教授教会我正确认识身体与性别认同,引导我们理解亲密关系中的边界与责任,有效防范性侵害与情感伤害;更能破除社会对性的污名化与误解,构建包容的性健康观念。它不仅是生理知识的普及,更是守护个体身心健康、建立健康亲密关系的关键,能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尊重他人,远离性伤害与误解。


      课程中关于性心理障碍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我了解到其诊断需结合专业医学标准与多维度评估,而非主观判断;治疗则需心理干预、医学辅助等综合手段,且必须建立在尊重与保密的基础上。这让我明白,面对此类问题,科学认知与包容态度缺一不可。未来,我不仅会用所学知识做好自身的性健康防护,更会成为正确观念的传递者,以理性与友善的态度,帮助身边人消除对性教育的偏见,共同营造重视性健康、尊重个体差异的良好氛围。

                                                                                       ——何柏珍


       过此次培训,我对性教育的理解实现了深刻的重塑。它绝非仅是生理知识的灌输,而是一项关乎个人幸福、家庭和谐与社会健康的系统工程。


      培训指出,性教育的核心意义深远:它从认识自我出发,帮助个体建立身份认同;它关乎安全与健康,是预防疾病、犯罪和构建幸福家庭的基石;它更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教会我们如何欣赏、尊重他人,并确立清晰的人际界限。正如内容中强调的,应“坚持以家庭为主体”,因为家庭是传递价值观和爱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角色无可替代。


      培训内容体系全面,从人类的发育、生殖健康到人际关系、个人技巧(如价值观、沟通与协商)以及社会文化维度(如法律、媒体),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知识框架。这让我认识到,一名合格的性教育者或家长,必须具备综合的“性素养”,才能引导孩子积极应对从青春期、恋爱到婚姻的各类议题,并批判性地看待社会中的性别歧视、暴力等问题。


       我深刻体会到,做好性教育的第一步是自身观念的革新。我们必须打破谈论性的羞耻感,以科学、坦然、积极的态度,将这份关乎爱与责任的教育融入生活和对话中,才能真正为下一代保驾护航。

——徐光妮


      通过陶林教授一天幽默有趣、含金量满满的课程,我收获颇丰,对性教育有了全新且深入的认知。


      性教育意义重大且多元。它不仅能预防和减少性伤害,让人们在面对潜在危险时具备自我保护能力,还能促进性别平等,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营造更包容的社会环境。提前了解性知识,能解疑答惑,帮助人们正确看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同时,性教育贯穿一生,从优生优育到构建社会和谐,从预防性传播疾病到明确人际关系的界限,都离不开科学的性教育。


      课堂上的诸多案例和知识让我印象深刻。美国性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指导手册内容,让我看到性教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探索与进步。了解到艾滋病发病率年龄呈现“两头翘”的现象,这警示着不同年龄段人群都要重视性健康。而从李白、白居易诗歌中提及的自慰,到西方古代艺术与性的关联,都说明性是人类生活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青少年性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对同性恋群体的关注。同性恋群体面临着诸多社会心理问题,如社会和家庭的不认可、感染性病艾滋病风险高、不能结婚生子带来的压力等。家长在面对孩子性取向问题时,强行改变往往困难重重,还可能引发孩子自伤等严重后果。对于孩子自身,也不应过早给自己贴上固定标签,因为性取向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化。


       这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性教育的核心是性健康,它关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我们应摒弃偏见和误解,以科学、包容的态度看待性教育。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承担起责任,共同推动性教育的普及和完善,让每个人都能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拥有正确的性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周燕仪

  

      当前网络“擦边”内容泛滥与性犯罪事件频发,深刻揭示了性教育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这不仅是暴力犯罪问题,更是一种广泛的文化侵蚀——它诱导青少年将性与肤浅的快感、物欲满足划等号,扭曲其价值观,使其在追求即时满足中迷失自我,丧失建立深度亲密关系的能力。


      因此,性教育绝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文化征战”。它必须主动争夺被低俗内容污染的文化阵地,旗帜鲜明地对抗将人物化、欲望化的扭曲叙事。其核心是以科学与理性的力量,帮助青少年构建内在的防御机制,理解性的社会与情感维度,培育尊重、平等与负责的性价值观。这场战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为下一代守护一个健康、文明的精神家园。

——柴晓琼

    

      性教育对于儿童青少年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性医学到性教育,可见国家从个别临床治疗到教育倡导,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和预防性于一体的性教育支持和发展工作。


       性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认识到了很多的性心理障碍诊断,主要分为绝对异性恋,绝对同性恋和双性恋三种,但也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发展,青少年的性取向也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异性恋到双性恋比例增加,这其中原因复杂,与个体的生理,心理因素相关,也可能受社会环境相关,形成自我标签。但不管青少年是早恋,双性恋还是同性恋,他们依然存在不同心理压力,尤其是社会的压力,作为父母尽管不认同,也也需要保持宽容,适当引导和接纳孩子,帮助他们认识到性的美妙同时也要逐渐建立对性的责任。

——黄翠英



感谢第二组学员的供稿:刘婧、温彩梅、王嘉蕾、黄翠英、何微、孙琪、陈少惠、张瑞。


感谢深圳市赛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供的培训场地。


感谢春风使者的志愿服务:杨晓红、伍春红、闫欣欣。

END


编辑:桂圆

一审:流星

二审:伍春红 陶林

终审:Kitty

来源:春风心理应激干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