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春风姑娘 2013-09-26
在彼得的案例里,我们看到他进入了一个焦虑而紧张的状态。他从心底感到紧张,认为儿子会找他的茬儿,害得自己变得好斗起来。当我们内心作出主观的判断时,相对的反应就是焦虑。要想使长幼关系永葆新鲜,认清自己何时焦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焦虑,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当我们身处焦虑之中时,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会受到刺激。如果我们时刻保持警觉,就会问自己:“此刻我为什么会一触即发?”问完之后,我们要让自己保持一种开放的状态,注意不要让自己的焦虑影响到他人。焦虑往往来自内心某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无论当下有没有诱发的事件或人物,这些问题始终存在。也许某些情况不会刺激到我们,但另一些情况则会刺激我们发作。
焦虑是一种无可回避的自然的情绪。与其把它看作是需要加以控制的东西,还不如把它作为一项自然属性予以接受,并且安静地观察它。允许情绪的产生,与之和平共处,是此次历程中核心的实践活动。如果我们不学着观察它,就会承受不住内心的负荷,继而盲目应对起来。接下来,我们就很可能牵扯上他人,让大家都经历消极甚至是躁动的反应,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大家都遭受抑郁之苦。无论哪一种可能都会造成原本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只有获得觉醒,我们才能不受焦虑的折磨,也不会迁怒于他人。
生命本身是朴素而简单的。无论我们打算如何打理它,它都具有一种超越逻辑和条理的自然力量。在大海中游泳时,我们只能任凭水流推动自己的身体,而不会提出抗议:“这波浪好大胆!它不该翻滚得这么高。”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无法支配大海。事实上,无法预测的海浪会让我们感到兴奋。既然如此,为何我们对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或其他事情就不能泰然处之呢?生活不是板上钉钉般好或坏,而是像海浪一样自来自去。如果真的热爱生活,那就接受它的本来面目。如果我们能与生命的本真状态和谐共存,那就会像对待海浪一样对待自己心中的焦虑。只有当我们消极反应的时候,海浪才会变成海啸。
彼得的焦虑造成了自己同儿子日复一日的对立。这样的对立演变为斗争,最后的结果令人遗憾,但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彼得能客观地接受安德鲁,顺其自然地寻找同儿子的契合点,那么安德鲁的反应将会是另外一番样子。那将会使彼得处在一个有利的境地去施加一些影响,也许就可以缓和他的一些负面行为。然而,他却把安德鲁逼到了没有选择的死角里,最终只能激烈抵抗。
如果我们抱有抵触的、不觉醒的状态,那谁也成不了赢家。我们的不少痛苦都是“自找”的。除非我们打破自己消极解读的心理,否则将一次又一次地陷入负面情绪之中。
好消息是,生活本身就是一位优雅的旅伴,她会在我们走向觉醒的途中随时伸出接纳之手,在各个层面上帮助我们。我们只需敞开怀抱接受便是。何况我们的孩子具有无限的可塑性,他们将是我们重要的旅伴。这条觉醒之路纵然充满艰辛,但我们并不孤单,因为旅伴们会一路相随。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走上这条路,义无反顾,并坚信一切终将会为我们和孩子带来积极的帮助。
(编辑:王锐)
来源:春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