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春风姑娘 2013-04-22
一、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反应,为什么?
现在咱们都知道,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可是,当咱们进入时光隧道回到当时,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时,全国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巨大灾难呢?
神经中枢北京,震后并不知道唐山的情况,直到从唐山废墟中爬出的李玉林(时任开滦唐山矿工会副主席)赶到北京,党中央才准确了解了震中位置和情况。
——————————————————————————————————————————
《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1976年7月28日电,“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唐山——丰南一带,7月28日3时42分发生强烈地震。天津市、北京市也有较强震感。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为7.5级,震中在北纬39.4度,东经118.1度。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
通过这则新闻,有多少人对这个大灾难有感性认识呢?
当时我在兰州,还没上小学。大地震正好波及到了这座城市。那晚我和弟弟坐在床边听妈妈讲故事,突然妈妈问“你摇床了?”“没有啊”,一抬头,看到线挂的日光灯在不停地摇晃。“地震了!”妈妈迅速做出判断并把我们带出家门。到楼后的大广场上,已是人头攒动啦。
让当时的人群躁动不安的因素至少有以下几个:
一是担心自己所处的位置是否会被边上的高楼砸到,下面是否有防空洞?二是现在是否回去抢出贵重物品和生活物资?三是各种让人不安的消息在不断传播。
在广场上露宿一夜,未发生更大的地震,人们陆续返家。但哪天哪天会有大地震、哪几天千万别睡得太死的内部消息、提醒、关心盛行于坊间。在主流媒体对灾难的报导集体滞后和淡化的年代,口口相传的信息总是更能影响人心和迅速扩散。消息以非官方的途径在人际间传播,有时比正式传媒更有穿透力!民间地震预报方法也在迅速传播。民间地震报警装置简单易行,我家也摆了一个以倒立啤酒瓶为主体的地震报警器。当时我们与另外两家合住一套房,邻居史阿姨特地过来说:“这几天晚上把你家的猫放我家吧,免得猫碰了你家的报警器。我们睡得沉,听不到的报警的,地震了你们来拍我们两家的门就行了。”(多年以后回想起这个片段,才体会到这种生死相托的信任与温暖。)
以后的一段时间,我们都在与地震有关的不安状态下度过。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没有遭受地震的地区的朋友,生活得比我们安稳,偶有地震传言,也没引起大的波澜。看来,震区中如惊弓之鸟般的惶恐与不安,是现场亲历的结果,不在灾区,无切肤之痛、无伤逝之虞。
后来出了唐山大地震的纪录片,表现的主要是震后建筑物严重损毁,足以让人恐惧。但对于生活在唐山之外的人们,唐山大地震虽是刚发生不久、但正在渐行渐远的他乡灾难,不会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和生活。
再后来又出了纪实文字《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和电影《蓝光闪过之后》、冯导的《唐山大地震》等,才让国人对唐山大地震有了更详细、更感性的了解。这些作品带给人们不可胜数的深度体验,却没有引起如512、311地震的持续的痛苦和恐慌,为什么?
显而易见的是地域的距离与时间的距离。地震发生在唐山,而不是大多数国人的自家门前,远着呐!“即使我现在生活在唐山,大地震是发生在1976年,新唐山的抗震能力已非同日而语,三十多年前的大地震已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多人会这么说。可见,人们是否身处灾区、所在地的危险程度、灾难中的损失大小、发生灾难的时间距现在有多久等因素影响了人们对地震的感觉和相关的行为。
二、灾难中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
看来,时空可以阻隔灾难的影响。然而,最近东日本大地震却打破了这个判断。
日本东京,距我们在国内生活、工作的地方,比唐山可远多了,还隔着海。
看当时的报道:
——————————————————————————————————————————
2011年3月11日 14时46分发生里氏8.9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东京有强烈震感。3月12日,日本时事社援引东京电力公司的消息说,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15时6分爆炸后释放大量核辐射造成重大二次灾害。日本当局建议核电站附近居民应迅速撤离、做好安全防护。
——————————————————————————————————————————
几乎与此同时,国内各地的很多民众也积极行动起来,抢购、囤积口罩、尿布、日本奶粉、应急救生包、各种防辐射产品、一切含碘的食品、盐!看着咱们辽阔国土上各地几乎一样的抢购、囤积报道,让人不禁疑惑,到底是哪儿地震了?
一个群体行为的发生,必然有其内在的规律。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哪些因素发挥了主要作用?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指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自觉的个性消失是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的首要特征。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呑没。对于群体来说,除了别人强加于他们的意见,他们是多么没有能力坚持已见。形成群体的个人也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也比个体状态更易于接受暗示和轻信。
因此,对有意无意形成的抢购、囤积群体的参与者来说,事发的根源绝非源于参与者的轻信与盲从(从众),也必然有个人的因素(内因)与环境因素(外因)的化学反应。
近年来咱们见证过的很多大灾难。2001年的911,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双塔像电影场景一样被真实地摧毁,近三千人罹难。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9万人遇难。 2010年4月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造成二千多人遇难…… 这些,您一定都记得,如果您当时不是正好身处这些险地,您还记得当时的感受吗?您有没有恐慌?您会不会出门抢购?您周围人的情况呢?……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但鲜有恐慌、没有抢购。
来源:网心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