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春姑娘 2013-02-18
春节假期最后一天,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一则关于“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报道被大量转载和评论。报道称,民政部将统筹研究“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失独”老人将参照“三无老人”的标准,由政府供养。
国家民政部门就“失独”老人养老问题发声,引起种种猜想和解读,关于“失独”家庭的讨论再度升温。
“失独”家庭是指独生子女遭意外亡故或严重伤残的家庭,尤指50岁以上夫妇组成的已经没有再生育可能的家庭。中国“失独”家庭的数量目前没有权威统计,但据推断,很快将达到1000万。
上海市人大代表张丽丽等调研发现,1975年到2010年中国有2.18亿独生子女出生,按照0.54%的风险概率推算,全国有超过1000万的独生子女在25岁之前去世,这意味着有近2000万名父母在中老年时期失去唯一的子嗣。
没有子女,他们是否会“老无所依”?失去子女,他们如何面对无以修复的精神创伤?参与讨论的不仅是媒体和网友。纵观刚刚落幕的各省市地方“两会”,“失独”家庭频频成为热议话题。湖南省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关注“失独”家庭;浙江省“两会”收到的第一份议案主题就是提高对“失独”家庭的补助;江苏省“两会”期间收到代表委员们从政策、制度、立法等多个方面给出关注“失独”家庭的建议……
上海“两会”期间,也有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焦“失独”家庭。他们的调查显示,“失独”老人往往收入不高,身体状况欠佳,过着留守空巢的生活。与正常家庭的老人相比,他们在养老、医疗、老年照料和身后事安置方面面临着种种困难。代表委员和社会公众都在问:如何让“失独”父母“老有所依”?
本报记者钱蓓
■记者调查·“失独”老人之困
困境一:没有子女签名,进不了公办养老院
根据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数据,目前,上海无生育可能的“失独”家庭有7000余户,且以每年500户的趋势递增。按常理,“失独”老人比一般老人更需要入住养老机构;问题是,民办养老机构费用高昂,很多家庭无法负担;而入住公办养老院需要儿女签字——没了孩子,谁为父母签字?
市政协委员姚俭健建议,民政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对于需要养老护理的“失独”家庭老人给予优先照顾。上海市妇联也在政协大会发言上建议,为“失独”老人提供优先医疗入院、入住养老机构、照料看护等便利,并探索建立特殊保险制度,以互相保障的模式为其增加新的养老支撑点。
困境二:“失独”父母精神危机谁来慰藉
上海市妇联在今年“两会”的政协大会发言中指出,“失独”家庭大多是中老年群体,心情忧郁、自我封闭、脱离主流社会,既渴望向人倾诉并得到理解,又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害怕被误解乃至受到恶意嘲讽、排斥。市妇联建议,设立专门机构对“失独”家庭进行结对心理干预、家庭创伤治疗和关护疏导;探索培育家庭社工队伍,提供日常照顾等多元服务;形成社会支持力量,整合社会中介组织等专业机构力量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引导社区为“失独”家庭提供以归属感为核心的心理支持;此外,也要关注、引导这一群体的自组织,发挥自组织的正能量,引导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更新于:2013年2月18日)
(采稿:麦兜,编辑:麦兜 丫丫,审核:小如 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相关信息:
来源:春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