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那些屹耳不知道的事儿与齐医生的解答

作者:隋芳林 2017-04-03

导读


 为了更好的了解现在青少年抑郁症的情况,“屹耳的蝴蝶结”采访了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宁医院)的

儿少精神科主治医师齐云柯医生。

今天,让我们听听专业医师的答疑解惑吧!

记录:隋芳林



1

青少年抑郁症的诊断与成人有什么不同吗?

        青少年抑郁症与学习压力和同伴关系有很大的影响,它的表现与成人抑郁症有些不同,而在医院里有分设成人和儿童的诊断部门,成人那边以症状划分,可能就会扣上所谓“双相情感障碍”的帽子,问题源于童年的情绪障碍问题以及生理因素之外的社会因素等等。

        而少年儿童的抑郁症的确诊相对比较谨慎,要详细了解成长史、家庭关系、与学校同学的关系与学习能力,排除这些影响之后,才会下这个诊断。


2

听说若是孩子确诊了抑郁症,学校会强制要求孩子休学?

        实际上,孩子的同学、老师、学校对“抑郁症”这个诊断很敏感,为了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一般都会让孩子“彻底痊愈后再来上学”。就算孩子已经好了,能够回到学校正常上课,同学老师也可能给他造成很多的压力。所以,“抑郁症”这个诊断是有可能放个擦边球过去的。

        学校配备的心理老师对已经诊断的孩子由于职业风险的问题可能是不敢接的,但是若让孩子休学,尽管来到医院接受专业治疗,孩子仍需要长长的心理辅导,因为长时间离开学校环境可能导致这方面的部分社会功能退缩,因此就需要一个被辅助、协助融入学校的过程,但学校并不提供这样的帮助,目前社会上帮助的力量也不足,所以要让孩子休学,这方面的辅导就是空白的了。

        并且,孩子休学在家,若是有些爱好的还能做些喜欢的事,可有不少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到最后甚至开始沉迷游戏。

        有些孩子会在与我聊天时问一些奇怪的问题,原来是他们因为担心,在网上查了很多关于抑郁症的资料,可网络上有些负面的说法、还有人们的一些偏见之辞,比如说“没得治啊”、“吃药也好不了啊”、“就是矫情”等等,孩子因为没有权威的专业机构给他真正的说法,负面信息的填充使孩子的痊愈之路更加坎坷。  


3

对于休学在家的青少年来说,有什么比较大的需求吗? 

        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需求是,希望有什么活动能把大家组织到一起做一些有趣、有意义的事情,让孩子在其中改善情绪、找到自己的价值,可能会对痊愈有比较好的效果。


4

听说家长对药物治疗偏见特别大?

        是的,的确有这方面的问题。引用我跟一位曾经特别抗拒药物治疗的家长说的话,“孩子的情绪搞不好,他的人生都没有了,你还要追求什么呢

        抑郁症不可怕,它还是有药物、认知、正念等治疗手段的。可怕的就是对它的抗拒。


5

您接手的个案里,孩子的康复有什么比较大的阻碍吗?

        康复几率还是很大的,但是很多是再次入学的时候很难熬。

        首先,入学前担心自己是否能跟上课程,不知道同学老师问起自己的情况时,该怎么回答。

        进入到学习之后,可能认知能力还没有追上,成绩不是很理想,因此会自我否认,为什么自己做不好?

        同时,有些阻力在于家长,家长非常焦虑。

        有些家长的心里,孩子是无所不能的、超级的,要是过得不好,唯一的原因就是他不努力家长想让孩子知道“好成绩是重要的,是个只要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的东西。这就会带来不能弥补的落差。

        实际上,很多人的能力有个屋顶。个人成就也许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因此带来的落差是压在情绪问题上很重的一块石头。这可能也会导致对父母“权利”的“抵抗”。

        我这里有一个孩子,母亲是老师,很强势,秉持着“教育万能”的信念,父亲是搞技术的。孩子很努力却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因此就开始打压,说“你怎么这么笨”,孩子就算进步,父母也觉得不足。孩子后来再也没有信心,就放弃了,陷入抑郁,也开始对父母抵抗。        

        这个案例就是明显的父母期望与孩子能力的差异。我建议父母降低对孩子的期望,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并且接受药物治疗。现在孩子调整的很好,可以正常上学,只是调整作息需要再费些功夫。        

        这几个问题如果能处理好,就基本没有问题了。有些就栽跟头在“为什么自己做不好”上。


6

我身边的抑郁朋友中,父母离异占很大一部分。不知道单亲家庭是否对青少年的抑郁情绪有很大影响?

就比例来讲:

        青少年抑郁最大的人群是留守儿童这里不仅是指山区里的孩子,还有孩子幼年的时候在老家生活,上学期间再带到大城市来的,可能会有行为情绪上的一些问题。

        第二就是父母关系不好的孩子,这包括父母离异、长期争吵,还有“影子父亲(或是母亲)”,就是在家里基本看不到父母其中一方那种。


7

与抑郁的朋友相处时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吗?

        把他们当作正常人来对待!他们有自己的尊严,他们并没有与我们不同,但是就像国外有一个关于平等与正义的漫画里所展现的,两个人去看球赛,一个高、一个矮,球场被围栏拦住,高的人直接可以看见,矮的人被围栏挡住了视线。你会让他们就那样站着,还是给看不见球赛的搬个椅子让他站在上面,让他也能看到球赛?

        我们还是要给抑郁的朋友应有的帮助,保证他们正常的生活在这个社会、幸福快乐的前提。有些事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去要求他们,有些事需要我们协助,但不是、也不能够是带有歧视的。


8

我们希望以艺术的角度宣传抑郁症,作品来源于患者,让公众通过这些作品更好的共情、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再成熟一点后会尝试跟一些音乐家、艺术家合作宣传,您觉得这样的想法如何?

        挺好的,让大家意识到“我虽然心中有一片阴云,脑袋里还有一片蓝天”。

        关于名人的话,有一些名牌服装的展示,使用的就是名人捆绑宣传手段,名人效应能在宣传上帮到忙,但是你们实际的内涵、植入的信息还是抑郁症不可怕,让大家感受患者真实的想法。你们是组织素材和加工提炼的人。


9

在您的患者中,热爱艺术的孩子有很多吗?

        这方面没有做过专门的统计和研究,但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讲,对半吧,比在普通人群中的几率高一些。

        不过说真的,康复比较好的孩子里,有艺术天赋就比较多了,这些小艺术家们都康复的不错。其实多孩子都是通过艺术的手段达到内心的平静。而我作为医生来讲,很喜欢跟孩子聊天,当聊到这些孩子喜欢做的事的时候就会告诉她,也许你这个事情可以继续玩下去、做下去,当你认真地画这个东西的时候,心理可以得到一个宁静,可以把自己放在一个活动中


10

您对我们即将呈现的艺术作品有什么建议吗?

         建议少文字,重在视觉和声音的直接冲击力。

        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我不是医生这个角色,我个人会对生病的孩子的作品抱着好奇的心理,有一些假设,认为是“灰暗的,晦涩的”,但真正看到、听到可能才会意识到,哦,原来没有那么极端。


11

我有一个朋友从小家庭关系就不太好,尤其最近特别困扰,觉得自己陷入了抑郁,可是父母对她的回应却非常粗鲁,甚至可以说是恶言相对,她很难受,还产生了自杀的想法。对于这类情况,我要怎么帮助她呢?

        告诉她,不要受到家庭因素过多的影响,你的人生还是你自己的。18岁以前,父母养育着你,因为你还没用足够的能力自己生活。在这18年间,你要学会成长,识别哪些是父母的矛盾,那些是你与他们的矛盾18岁之后,人生还是要自己负责,生活还是要自己经营。

        家庭是一个系统,父母和自己就像纽扣一样扭在一起。孩子的长大就是独立,你终有一天会脱离这个壳,像蒲公英一样飞走。要认识到有些问题是父母的,不是你自己的。要经营好自己,学会对一些事情做一个割离、割舍。

         我这里有一个孩子,父亲对母亲有言语虐待,而令他的痛苦的是,母亲会向他倾诉。保护不了母亲不是他的问题,这里是父母需要做治疗。同时,母亲是个成年人,她既然选择嫁给父亲,没有离开这个家庭,就证明她有承受能力,她认为情况还可以接受。而孩子不同,孩子还有自己的能力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不要把所有锅都往自己身上背

        针对孩子别的问题,如果有机会最好还是跟专业人员聊聊。


12

您对我们的项目有什么建议呢?

        有些东西不用太复杂,一个图片、一句醒目的话,给人一个信息植入的过程就好。

        同时,要认清自己的能力。这的确是一个急需去做的事情,社会上的观念急需被改变。但是,不要把自己铺得太广。你们是星星之火,你们需要做的就是燎原

13


        大家有什么问题想要问齐医生的,请在下面留言区畅所欲言吧~ 

        我们会把大家的问题收集起来,在下一次采访时一起为大家解答哦! 您也可以通过后台消息把问题想要知道什么发给我们。


感谢齐医生对我们项目的大力支持~ 


我们下次再见!

编辑:一路阳光

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屹耳的蝴蝶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