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 隋双戈 压力管理顾问 2018-11-04
为什么有乘客敢打司机?
司机为什么会还手?
那么多人,为什么不阻止个别人的危险行为?
明明不该发生的事,为什么屡屡发生?
人的行为受什么控制?
当然是大脑了!
咱们先看个体行为的指挥中心——大脑。
大脑是一个三层的办公楼。
一楼“脑干“是服务中心,负责呼吸、饥饱、痛觉、温度、平衡等的感知与调节,上传躯体感受、下传楼上的指令。
二楼”边缘系统“是情感中心,爱恨情仇的体验、人际沟通的情商、激素分泌的调节。二楼还有负责危险探测的雷达,坐落在杏仁核上,嗅到危险就会拉响警报。这个中心兴奋起来,就相当于踏下内心冲动的“油门”。
三楼“大脑皮层“是高级功能的管理层——意识层面,其中位于前端(脑门)的额叶是决策中心,负责分析、理解、预测后果、控制冲动、计划与行为管理。所谓“理智”、“理性”,是对前额叶有效工作的赞誉。对过度冲动“踩刹车”是这儿的重要工作,以免二楼情感中心狂奔,发生台铁在宜兰脱轨翻覆那样的事故。
【一】缘起
乘客甲从A站上了公交车准备去B站,而公交车没在B站停车,当他看到、听到、感知到车没停靠B站时,各种神奇的变化就开始了。
首先他感受到各种情绪和躯体感受(心率、呼吸变快以及身体其它部分的特别的感受,也许是头紧、头痛,胸闷,胃部或肚子不舒服,尿急,手脚颤抖等等),雷达报警。
此时大脑三楼管理层意识到楼下的惊觉——情绪与躯体感受的变化,如何判断和调理这些变化,决定了这个人的命运与幸福。
乘客甲一下子很着急(把情绪和躯体感受的变化解读为焦虑),并自责是不是弄错了什么(内归因),赶紧同司机核对(行为表现)。
当司机告诉他因施工原因行车路线变化 ,刚才提醒过拟在B站下车的乘客得在C站下车(此时车已过C站),乘客甲继续体验着自己的情绪与躯体的不适感,意识层面认为这些感受是对公交公司及司机没履行事先告知义务的不满,以及对自己没及时发现的懊恼、自责,还有对自己要折返回去的不情愿。
接下来,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先按下不表。
再看乘客乙,遭遇到同样情况,根据自己以往经历的体验,他把情绪和躯体感受的变化解读为生气,因为司机对他的冒犯。
B站没停(或没路过)?
肯定是司机的错啊!(外归因)
于是,马上指责司机(行为方式的表现)。
当司机告诉他因施工原因行车路线变化 ,刚才提醒过等等,乘客乙自然提出:“那停车,我现在下车!”
司机回应:“到站点才能开门落客。”
乘客乙的火一下就烧起来了,情绪与躯体的不适感更加强烈。其中有自责、愧疚的部分,但乘客乙意识层面对这些变化的解读是司机让我错过了,竟然不听我的!还驳回了我的要求,让我感到难为情(没面子),激发了战斗的冲动。我的这些感受都是司机造成的!
对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情绪和躯体感受,乘客甲、乙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解读?
缘于他们不同的成长经历,尤其早年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文化、创伤事件等, 形成了他为自我的评价、对世界的认知、人际关系和应对模式。
创伤经历对人的影响
“创伤经历常随时间流逝变得模糊,隐藏在羞耻、秘密和社会禁忌中”(文森特·费里)。但是,创伤并不会消失,它以遭遇者当时感受到的样子、以各种形态储存下来,影响着遭遇者包括额叶在内的大脑各楼层的功能,影响着遭遇者的身心健康,在世代传承中、在人际交往中、在社会文化中流动着。
例如有一项里程碑式的探索——儿童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研究,由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圣地亚哥的凯撒健康促进组织的预防医学部联合开展。罗伯特·安达和文森特·费里医生共同向凯撒健康组织2.5万成年会员询问是否愿意提供他们童年时期的信息,问卷包括儿童时期遭遇的身体和性侵犯,身体和情绪忽视,家庭失能(例如父母离婚、精神疾病、成瘾、或在坐牢)。(Bessel van der Kolk, 2016)
其中17421人回答了问卷,结果发现,2/3的受访者报告了至少一项,全体受访者中1/6报告了4分或更高的分数(确认1项计1分)。不良经历越多,后来的身心问题就越多。
超过一半的ACE分数大于4分者报告了学习和行为问题。高ACE分数与严重的工作失职、经济问题和更低的收入相关。ACE分数越高,成年后长期抑郁的人比例也越大。ACE分数也预测一系列的高危行为及疾病风险。
此外,最近对严重暴力行为者的研究发现,共情功能受损,使他们缺少对别人处境感同身受的体验,难以同理他人的痛苦。社会认知与社会情感的缺乏可以部分解释他们的暴力行为。(Korina Winter等, 2017)
源于不同的经历、遗传因素、家庭和社会文化及环境等影响,对同一情况的应对,乘客甲、乙自有不同的“葵花宝典”。
【二】乘客故事
(一)乘客甲
乘客甲,把错过B站的主要原因归为自己,这会儿正生自己的气。郁闷中,发现之前相似感受的经历浮现出来,情绪越来越不好,胸闷、无力等身体的感受越来越强烈。他可能会有以下不同的反应:
1、找个由头发泄,怪罪司机车开得太快/慢,刹车/转弯太急,旁边的乘客碰到我了,你看我的眼神不对……(启动了人际间负性情绪与行为的“击鼓传花”,成为“踢猫效应”的开端。)
2、越想越觉得自己笨(这是对自己的负性信念,例如“是自己不好/没有价值/都是我的错……”形成于人生早年),苦恼地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与再体验中。
3、看看离一下站还有多远,想想下车后怎么回到B站,要不要记下点什么回头投诉或提改进建议(关注问题的解决)。或玩弄手中的小饰物、看看手机、打打电话(转移注意力),等到站下车。
(二)乘客乙
乘客乙,与乘客甲一样难受,但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司机造成的。
其实不止这一次,在生活中,大多情况下,自己的不如意,他都觉得是别人造成的。怨天怨地怨别人,从来没有自己的责任。江湖中飘荡着他的抱怨/解释:“如果不是……我怎么会……”
但是,后面他会怎么做,还会有不同的模式。
1、向内:生闷气,“都是司机不好、公交公司不好,害得我……” 耿耿于怀,但又不敢表达。强行压抑自己,面无愠色,甚至满脸堆笑(讨好)。不能向外攻击,这个被激发和累积的能量不会自行消失。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消解,就会转向攻击自己。心理障碍、躯体疾病,很多难治与不治之症,多源于此。
2、向外:当场爆发,破口大骂,逞口舌之快,泄心头之恨。如未遭来更大的打击,对自己来说,这事儿也就算是过去了。还进一步加强了自己“处事经验”。如遭遇了更大的打击,得不偿失,结果也不一样。
前额叶功能好的话,增加了分析预测的经验,再遇类似的人、事、境,会用力踩着刹车,以免人仰马翻、自己难堪。
如果前额叶功能不好,刹不住车,小则偏执、暴烈,大则执意危害、激情犯罪,都是可以预见的。
其实,在日常情境中,功能正常的大脑会由前额叶根据楼下提供的信息综合评估风险后,做出行动决策。但如果是危机事件,雷达警报一响,楼下各部门就会按照人类进化过程中早已拟定的《应急预案》即刻响应,而不用走OA流程上报等三楼领导的指示。威胁安全的信号往往会启动《应急预案》,生死攸关,刻不容缓,当前额叶弄清是怎么回事儿时,往往身体已在楼下的指挥下完成了或战、或逃或装死的成套反应。
在漫长的生物演化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这个《应急预案》的有效传承和实施,让相应个体在遭遇生命危险时以最快的速度应对,并存活下来。没能很好传承和实施的,在一次又一次的险境中更容易被伤害,甚至丧命。
应急预案做为日常使用好不好?
如果人们每天按《应急预案》行事,是否就像练就了金钟罩、铁布衫,可以从此刀枪不入、身心健康、幸福到永远了?
并不是。
如果没有危及生命及身心完整性等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也就是说,在没有应急预案启动指征的前提下,以《应急预案》中的方式应对日常事件,也就是说俗话说的“做事儿不过脑子(前额叶)”。一点风吹草动、磕碰冲突就肾上腺素飙升、不惜刀戎相见执意满足一己需求,往小了说是反应过度、应对过头了(相当于防卫过当),往大了说是自己灾难的开始,并可能殃及他人、危害社会。
(三)“关门,放狗!”
如果动口难平心中之恨,或难以占上风,关键时刻到了:是战、是撤还是呆立?
乘客乙脑的前额叶,早就听到二楼的吵吵嚷嚷、感受到一楼的骚动不适,如能及时出面制止、安抚,事件可能会转向理性解决。
但是他习惯了楼下时不时的闹腾,并纵容他们,以这样的闹腾为制胜法宝。前额叶眯起眼看看时间、环境、人物,判断此时是否可以放任楼下启动更高级别的打击。
(环境,既包括地点、周围人的反应,也包括社会文化、政策法规与执行案例等的大环境。)
如果初步判断,时间、地点合适,与对方交手不会吃亏,周围人也不会帮对方,自己的行为不会引来自己更大的麻烦……三楼的前额叶就会闭上一只眼,慢慢松开刹车。
随着“关门,放狗!”,“生存反应”就加大油门冲出来了。
这时,世界上只有你和我。世间诸事抛脑后,唯有眼下是乾坤。
乘客乙开始施展曾为他立下赫赫战功的绝技,冲上前扯住正在驾驶的司机,厉声断喝:“你给我停车!”
司机此时的反应关系到车辆内外人员的安危,如非接受过专门训练,很难安然过关。
“停车!” “我现在就要下车!” ……乘客乙一打骂一边嚷嚷着。
咦,曾屡次不爽经验,今天好像不管用?
乘客乙顾不上自己为什么乘车,顾不上自己还要去哪里做什么,甚至顾不上手中这一箱豆奶的购买初衷,一股脑地砸向眼前这个阻碍我的人!
要不是他,我怎么会……
是他,让我怒火中烧,无法自制。
我最讨厌这样的人!最讨厌别人这么对我!
(四)阻碍你的,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此时,乘客乙并不知道,他的感受是真实的,但真的不是这位司机造成的。是他在与这位司机互动的过程中,一个或多个元素触动了他的内心的痛点。
该痛点往往是早年创伤未得到有效处理,留下的负性情境(画面、声音、气味、触觉感受与空间感等)、负性自我评价(例如我不够好,我不值得拥有、我无法控制……)、情绪记忆(屈辱、羞耻、绝望、憎恨……)、身体记忆(胸闷、无力感、发抖、后背紧张、胃痛……)。
乘客乙在与司机的互动中,当时的情境、他对自我负面评价以及情绪、身体感受中的任何一个具体细节(对一句话的解读,对一个眼神的感受),都有可能史海勾沉,勾起他与这具体细节相对应的身心深处刻骨铭心的痛苦、困扰的记忆。不愿触碰,却如影随行,就在当下的情境中,被猛然触发,负面感受瞬间爆表,已不是当前这件小事儿所能解释的了。眼前的这个人、这件事儿,只不过是乘客乙负面感受的替身,代表了他无法言说的一系列相关苦痛经历。
对乘客乙来说,此时,他活在过去,活在过去的创伤事件带来的感受与自我认知之中,他的行为,是对过去创伤的反应,对过去造成他创伤的人、事儿的反抗(排除精神障碍幻觉妄想等其它因素)。
(五)路不同,道不同
如果乘客乙扔出手中的东西后,并未得到有效制止,他也许不会自动停止,除非他达到了阶段性目的——让公交车在站外为他停车。
如果还没达到目的,车辆继续行驶,乘客乙会继续争取自己的权益(在他自己看来是合情理的),不管司机有无回应,他的手段也不断升级,不断放”大招”。
这些,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人际互动方式、冲突处理方式。一路隐忍,或一路打杀;只管眼前,或从长计议;盯着一点不计其余,或顾全大局不计得失,没有放之四海、无论情景皆佳的方式。
每个人不同的生存之道,都是在过去的岁月中形成、强化的。最主要的来源是从小耳濡目染、切身经历,并不断看到支持的证据,同时也会自动忽视不支持的证据。不断纯熟、依重,让这个人走过风雨坎坷,来到现在。
每当遇事,当事人自动反应惯用的应对方式,但是否实施出来,要看三楼管理层。前额叶功能好的,审时度势,做出适合当时情境的反应。因各种原因前额叶功能不太好的,管理混乱,无力制约欲望、情绪的冲动,情绪爆发、大打出手、害人害己就不奇怪了。
【三】司机的故事
(一)风雨故人归
再看司机甲,听到乘客甲的抱怨,心情一下子烦躁起来。其实乘客甲也没说什么过格的话,但这语气、用词,怎么让司机甲如此难受和厌恶?
司机甲顶撞的气话脱口而出。作为职业司机,不该这样对待乘客,显然没经过三楼前额叶的审核。
就在把乘客甲说得一愣、半天缓不过来气的时候,司机甲意识到,这熟悉的感觉是自己听妈妈抱怨、唠叨的情境;自己说出的话,也是爸爸应对妈妈抱怨时常说的。
司机甲知道,他最烦别人这么抱怨他,但他不知道,他为什么最烦这个而不是其它。他不知道,此时,他已被抱怨这个线头扯入小时候家庭冲突的创伤情境中,他已不再是一个成年的职业司机,而是原生家庭的冲突中无助的小男孩。爸爸是那时他唯一的男性模板,当年那么害怕、憎恨他,现在却不知不觉越来越像他。
当司机甲被抱怨唤起当年的创伤感受,第一反应必然是用最熟悉的方式应对。
(二)来自远古的生存本能
如果司机甲遇到的是乘客乙,大战还远未开始。
行驶中,司机甲被乘客乙近距离大声指责,百般解释无效,心里愈发烦躁。忽觉右侧一道黑影直取面门,“啪”的一声,右颊、右眼被乘客乙手持手机击中。司机甲本能地挥臂抵抗,乘客乙偷袭成功后再度出手,完全不顾车辆正在行驶中,真是把自己和他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情急之下,司机甲也是本能反应,说明所有公司相关突发事件处置的培训并未形成身体记忆,身体无法自动反应。在应激情境下,能源、信息优先供应被高度激活的大脑低楼层,而“突发事件处置步骤”储存在三楼大脑皮层,此时电力不足无法提取。
于是,两位二十一世纪文明世界的公民,此刻,动用的都是来自远古的生存本能。
接下来,乘客乙气急败坏地用一箱豆奶狠狠地砸中了司机甲,公交车随着司机的身体猛的一偏跨越了车道线。
乘客乙乘司机躲避疾驰车辆之际,取下围脖勒住司机的脖子,狠命拉扯。轰地一声,公交车撞上躲避不及的水泥罐车,水泥罐车失控冲向路边、轰然侧翻……公路上连串的碰撞声、惊呼声此起彼伏,公交车内一片狼藉。司机甲一转身,不顾一切地扑向乘客乙,用随手可得的任何物件猛砸猛打……。
乘客乙这一砸、一勒,与谋杀无异,激活了司机甲的求生反应,加上当时的情境,瞬间进入战斗状态!
乘客乙袭击正在驾驶的司机时,不知是否意识到,自己是在自杀!而且不知会牵连多少无辜。
如果他的前额叶不能及时刹车,不能理性判断、排序并下达当前优先执行的任务,楼下的边缘系统会猛踩油门,任情绪鼓动身体横冲直撞。
事件是否还可以有别的结局?
有无数可能,司机乙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司机乙遇到乘客甲无法在B站下车,找个由头发泄,抱怨司机车开得不好。司机乙的死穴(前面说的每个人都有的、某一方面的痛点)并未被戳到,心想:“路线临时调整后的确让一些乘客不习惯,有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也挺不容易的,骂就骂两句吧,也不是针对我的。”
没有争夺,就没有冲突。没有手段的竞相升级,就没有最后的毁灭。
这样,也许在乘客甲下车时,司机乙还能给他一个感同身受的或歉意的微笑。乘客甲看到也许会回一个不好意思的、抱歉的微笑,让烦躁随风而逝。
但是,司机乙遇上乘客乙,就没那么简单了。
(四)设身处地
当乘客乙提出提前下车,司机乙按公司规定回应。但在回应的前后,自己加了戏:
“很抱歉给您烦麻烦了!线路临时调整后,要去B站的人真的不方便呢!我也很想帮你,但是公司有规定,……(此处省略相关规定的宣讲)。您看这车上、路边都有监控,我也不敢在站外停。再有几分钟就到下一站了,要不您在下一站下车?可以转乘**回到B站(如果有)”
乘客乙坐过站了本来就处于警觉状态,大脑喧嚣着,听司机前两句话一说,很对二楼情感中心的胃口,感觉这位司机能看到自己的不便、理解自己的感受,说到心坎里去了,顿时舒服了不少,也愿意听这位司机师傅再说下去。
当听到司机说“我也很想帮你”,情绪中心温情的卡位开始发光,乘客乙有点儿感动:看,素昧平生的司机都能理解我,想帮我!
当乘客乙想着司机是不是可以就近停车了,听到“但是,公司的规定……”,又有点儿急了,但情绪没刚才那么大了,三楼的电力供应恢复了一些,前额叶踏着刹车:“楼下的安静点儿,听他后面怎么说!”
“别拿规定来堵我!” 乘客乙边想边听。
当听到站外停车,司机会因违规受罚,而且全程监控都会拍下,乘客乙也有些气馁了。一方面对这位司机有了好感,不忍心让他为了自己受罚;另一方面,也觉得司机这样讲的话,也不会冒着受罚的危险为自己站外停车。
听到司机安慰自己很快就到下一站了,还告诉到下一站怎么转车,气顺了很多。
(五)突发事件
一般情况下,一场冲突就这样化解了。
但是,乘客乙可不是一般人:从小就是我要什么得马上给我,要不然,就闹个天翻地覆,屡屡得手。街坊都让我三分,在这公交车上,这么多人看着呢,我说现在就停车,怎么就不好使呢?那不行!
这么一想,乘客乙觉得自己理直气壮,直接走到司机旁边。
司机乙看到这位乘客气势汹汹地走近,警惕性提高起来,前额叶马上评估目前情况,事态如进一步升级,可能要启动之前培训中公司提供的处置预案。
听到乘客乙继续强势要求马上停车,司机乙继续心平气和地解释,心想:很快就到站了呀。
忽然,右侧一道黑影闪过,“啪”的一声,右颊、右眼被乘客乙手持手机击中。司机乙马上停靠车辆,并不还手,一边自我保护,一边回头请 “坐在右边的蓝上衣眼镜先生”(乘客丙)报警,并马上报告公司,等待警方及公司的处理。
事后了解到,司机乙的公司,不仅重视司机的专业技能,入职筛选有心理稳定性的评估,还组织全员参加心理健康、司乘冲突、突发事件处置等培训,督促员工演练,让理念、方法融入身心、养成习惯。此外,公司还十分关心员工的身心状态、家庭状况,通过各种方式为员工减压力,让家庭赋能,让上岗员工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确保生产运行安全、冲突处置妥善。
【四】其他乘客
江湖中,隐约流传着对在场其他乘客的不满:公交车上,不是还有很多乘客吗?他们怎么不管管?
(一)人越多,有人出来管的可能性越小!
纳尼?
至少有以下五个因素影响着车内其他乘客的行为:
01
旁观者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做出积极的反应。当多人在场时,每个人的责任感都会下降。
02
社会认同中的误会。当碰到不确定的情况时,自然会先看周围人的反应。从其他人的反应中,人们可以知道这件事到底是否紧急,这是一个社会认同的过程。而人们更倾向于表现出镇定的样子,因此在寻找认同时也是不动声色。结果每个人都是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于是,即使是紧急事件,也会被解读成为没什么了。
03
文化氛围与保护机制。在生活中,人们感受到见义勇为的文化和保护,这样的行为就会增加。拥有千里眼、顺风耳的客官,是否真的能体验到当地乘客日常生活的环境与累积而来的感受。
04
相关事项明确度、知晓程度与执行情况。据说在米国攻击公交车司机与袭警同罪。纽约的公交车车头显著位置有一个告示:“攻击巴士司机为刑事重罪,将处以7年监禁。”新泽西州公交车驾驶座与乘客座位之间地板上有一道很粗的白线,车辆行驶过程中,所有乘客都不得跨越白线站在驾驶座附近。
05
车上其他人是否知道需要相助及如何相助,是否有能力提供。
(二)有什么办法打破这要命的沉默?
我们是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事件发生、众人围观 ?
请牢记以下启动旁观者帮助的要点,关键时刻,可以救命!
1、让旁观者知道你需要紧急帮助;
2、 让他们知道应该如何帮助你;
3、让他们知道由谁来帮助你(指定具体的某人做什么,比说“你们”做什么有效)。
【五】冲动时,如何及时刹车?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寻找、尝试对您有效的就好。
觉察:有知,才能止。觉察起心动念,感受念起、念消。
评估:评估风险,生命第一,首先保护自己安全,有条件时保护他人安全。
分辨:让您内心躁动的真是当前的人、事、境吗?还是让您体会到了熟悉的感觉,来自内心深处的……?当前的人、事、境只是线头,牵动你的某些体验穿越了时空。您当下汹涌而来的情绪巨浪与负性认知,只是投身在此人、此事、此境上的全息影片,他们都是屏幕,而您,是自带影片的播放员。
处理:当大脑躁动、内心波澜时,做几个深长的腹式呼吸,有助于大脑二楼、三楼的安稳、平静,提高三楼前额叶的工作效能。如果经常会被碰到痛处,情绪常不稳定,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寻求心理创伤治疗的专业支持,有助更安全稳妥地处理早年创伤及影响、提高当前效能、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
不刹车是最好的刹车:疗愈既往伤痕,增强正性资源,扩大包容度量,守礼节,知敬畏,严重冲突的情境不发生,也就不需要紧急刹车了,也修为到了更高的境界。
后记
近日的公交车事件及多起交通事故中,人们对司机日常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有了更多的了解,司机群体较为普遍的遭遇引发各界关注。在这里,由衷地说一声:司机师傅,您辛苦啦!
此外,日复一日负重前行的,何止司机这一个群体,工人、农民、医护、教师、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服务行业工作人员……所有的行业,都有日复一日的压力与坚守。
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共筑安康美好的人生。
雪崩时,
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伏尔泰)
咱们都在同一台车上,
咱们都在同一个国度,同一个地球。
一切,都与你我有关。
【参考资料】
1、巴塞尔·范德考克著,李智译.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治疗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Korina Winter, Stephanie Spengler, Felix Bermpohl, et al. Social cognition in aggressive offenders: Impaired empathy, but intact theory of mind [J]. Scientific Reports, 2017(7)670: 1-10
3、罗伯特·B·西奥迪尼.影响力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洛城标叔. 在美国,攻击公交车司机与袭警同罪,面临7年监禁. 洛城标叔微信订阅号[OL]. https://mp.weixin.qq.com/s/XSMtnIv0pBo3SijI0z_1Vw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
作者简介
隋双戈,医学博士(应激干预方向),MBA,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欧洲认证EMDR心理创伤治疗督导师、培训师候选人,国际催眠治疗师。整合创立了应激干预“简快重建法”。
长期组织、参与地震、火灾、滑坡、泥石流等灾难事故以及性侵、砍杀、枪击、自杀等各类事件影响人员的心理援助。参加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SCI多篇。发起的心理干预公益项目荣获国内外多项大奖。
来源:春风网